過“緊日子”央企不能只耍“嘴皮子”
    2008-08-14    作者:譚浩俊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面對複雜的宏觀經濟形勢,國有企業應當如何應對?早在去年末,國務院國資委主任李榮融就在中央企業負責人會議上對大家提出了忠告,他當時最擔心的就是個別央企有可能在2008年因為資金鏈斷裂而陷入困境,重蹈幾年前華源集團的覆轍。今年以來,他又幾次在不同場合提醒中央企業要“捂緊錢袋子”,“過好緊日子”。

  毫無疑問,李榮融主任的話十分正確。但真要把這一要求落到實處,就得弄清央企為什麼要過“緊日子”,以及如何過“緊日子”這兩個問題。
   首先,不能把央企過“緊日子”的原因完全歸咎於企業外部因素的變化。在李榮融主任看來,由於全球經濟速度改緩、全球性通貨膨脹還在繼續、人民幣匯率還在上升、實行從緊的貨幣政策、能源和電力價格關係沒有理順等,帶來了企業成本費用的加大、效益的下滑、資金周轉的放慢、負債的上升、經營的困難,為了防止重蹈幾年前華源集團的覆轍,所以央企需要“捂緊錢袋子”、“過好緊日子”。我們承認,外部經濟環境的變化確實給央企的生存與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壓力,不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誰也不能保證華源集團的“故事”不會在其他央企的身上發生。但央企過“緊日子”的原因並不能簡單地歸因於企業外部環境的惡化,實際上,央企在內部管理、營銷手段、經營策略、薪酬分配等方面並非做得足夠完善。因此,央企過“緊日子”的問題不是一句外部環境惡化、宏觀形勢複雜所能夠表達和概括的,更主要的還是企業內部管理的需要。從目前央企的實際情況來看,管理松懈、決策失誤、漏洞百齣、浪費嚴重等問題,其危害遠比外部環境惡化嚴重。過“緊日子”的原因,更多的應當是企業自身的需要,而不是完全應對外部環境的變化。如果把過“緊日子”的原因完全歸結於企業外部環境的惡化,那會給渡過難關留下許多隱患,産生十分嚴重的後果。
  第二,央企過“緊日子”的措施要更實在、更具針對性。目前央企採取的過“緊日子”的各項措施都是必要的,如嚴控費用開支、壓縮運營成本、緊守資金鏈等。但是上述措施給人的感覺更多的還是像教科書,針對性不強,措施不實。如壓縮管理費用百分之多少、在年初確定的行政費用基礎上降低百分之多少等等。對外界來説,並不知道這些央企每年的管理費用是多少,年初確定的行政費用是多少,壓縮和降低以後,還處於一種什麼樣的水平和什麼樣的標準等,反倒是有關央企花錢大手大腳的問題公眾並沒有少聽説,而每年國家審計查出的問題也並不少。如此,5%、10%這樣的比例並不能説明什麼問題,更重要的是在各企業過“緊日子”措施中,都沒有提到降薪的問題,而不降薪恐怕很難説是在過“緊日子”。
  所以,李榮融主任提出過“緊日子”的要求是必須的,但更重要的應當回答為什麼要過“緊日子”、如何過“緊日子”的問題,並把過“緊日子”的各種措施提得更實際、更有針對性,否則,過“緊日子”的要求很難取得明顯成效,也不利於企業管理水平的提高。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