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增長與低通脹如何兼顧
    2008-08-04    賀力平    來源:人民日報

    ●同時實現快速增長和低通貨膨脹,一個重要的條件是轉變對“理想經濟增長率”的認識。   

    最近,對當前經濟形勢和政策目標有許多討論,是否應該同時追求經濟增長和低通貨膨脹是焦點問題之一。一種看法是,經濟增長目標與低通貨膨脹目標存在矛盾,二者難以協調統一。
    從國際經驗來看,的確有很多國家經歷過這樣的情況,即在大力治理通貨膨脹的同時,經濟增長率出現顯著的下降。我國也有類似的經歷:將通貨膨脹率從兩位數高水平拉下來的時候,經濟增長率也有下降。
    經濟學理論中也有關於就業增長與通貨膨脹相互對立的説法,即認為一國一定時期中,通貨膨脹率與失業率之間存在交替關係。表現在統計數據上,就是通常在通貨膨脹率上升時,失業率出現下降;通貨膨脹率下降時,失業率上升。
    然而,不論是國內、外的歷史經驗,還是經濟學理論的描述,都不適用於當前我國經濟形勢的特點。我們不能簡單地照搬經驗,教條地分析當前形勢並做出機械性的判斷。
    我國經濟目前的幾個突出特點,都與我們能否實現增長目標與低通脹目標的協調統一有着密切的關係:
    首先,我國尚有着大量的剩餘勞動資源。與許多發達的工業化經濟體相比,我們還沒有實現充分就業。雖然我國人口城市化率近年來大幅提高,2007年底時接近45%,但仍顯著低於發達工業化經濟體平均77%的水平。我國農村地區每年有大量勞動力流向城市地區,但很大比例處於流動性或摩擦性就業以及半就業狀態。此外,城市地區也有很多處於待業或就業不足狀態的人員。客觀地講,在經濟增長的同時不出現通貨膨脹,或通貨膨脹不至於嚴重起來,“未實現充分就業”是個有利因素。
    其次,雖然近一年來我國消費者物價指數顯著升高,並且相對於幾年前的水平已屬高位,但客觀地看,這還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嚴重通貨膨脹。因為:當前的通貨膨脹主要表現為食物和燃料價格的上漲;與此同時,社會通貨膨脹預期雖已出現,但還沒有達到普遍化和顯著突出的地步。從歷史經驗看,嚴重通貨膨脹預期的出現通常會伴隨着居民銀行存款資金的異常流動,貨幣存量與名義國內生産總值的比率也會發生快速變動。而這些指標近一年來或在近幾個月來相對穩定,從一個側面説明,嚴重通貨膨脹預期並沒有出現。
    第三,國內外的經驗都表明,嚴重通貨膨脹的出現往往伴隨着政府部門財經紀律的松弛和社會經濟增長活力的萎縮,而近年來在我國,這兩個方面的情況都有顯著好轉。這主要歸功於經濟體制改革,尤其是財政金融體制改革。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的信貸行為都極大地規範起來。同時,在市場化和開放政策的推動下,社會經濟增長的活力得到進一步的煥發。
    雖然有一些有利因素,但同時實現快速增長和低通貨膨脹仍非易事。實現兩個政策目標的協調發展,一個重要的條件是轉變對“理想經濟增長率”的認識——既不能簡單追求高經濟增長率,也不能認為我國的“理想經濟增長率”升幅已顯著高於前些年的水平,而不再重視經濟發展的速度。在制定政策時,要注意推動勞動就業市場的發展,在適度控制投資總量的同時更多地發揮微觀經濟體的活力。

(北京師範大學經濟學院金融系主任)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