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次貸”誰是最後一棒
    2008-08-01    作者:葉晶瑩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現在斷言會出現 “中國式次貸”為時尚早。
  但有一條消息不能忽視。7月24日,上海市統計局總經濟師蔡旭初在“上海經濟新聞發布會”上稱,上半年,上海GDP同比增長10.3%,略低於全國水平,這是上海近年來少有的現象。導致此現象的因素之一是,去年對上海GDP出力甚多的證券和房地産受行業波動影響,增長有所減緩。去年上半年,證券和房地産對上海GDP的貢獻率達到19%,而今年上半年,證券業的貢獻率為零,房地産的貢獻率為負,致使GDP少增0.4個百分點。在這個時間點上,還真難以判斷是擠出水分的增長更健康,還是調整産業的下滑更危險?
  此外,據央行調查司的數據,截至2008年3月,全國房地産貸款金額為5萬億元,其中房産開發貸款15487億元、地産開發貸款3181億元、個人購房貸款31149億元、企業購房貸款197億元。而截止到2008年3月,中國個人抵押貸款證券餘額僅為51.74億元,證券化的個人購房貸款餘額比重僅為0.16%。可見,絕大部分風險都保留在銀行體系之內。
  年初,恒大地産上市失敗,就是一個信號——市場對這類公司興趣不大。而在已公布半年報的8家房地産上市公司中,有6家公司經營活動産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均為負值。8家地産公司經營現金流金額合計為-80.52億元,而去年同期是4629.66萬元。地産企業經營性現金流的負值越來越大,表明經營性活動的現金日益緊張。
  姑且不論國內銀行在房地産信貸上是否會産生鉅額不良資産,另一個事實風險已經出現在美國市場上。中國是陷入財務危機的“兩美”排名第一的外國債權人,共持有3760億美元公司債券。中國證監會某高層官員在一個非公開場合講到他個人認識的次貸危機時説:“這是美國政府早在格林斯潘時代就預料到的危機,他們設計了很多金融衍生工具,將風險轉移出去。”
  2005年底,“開元”和“建元”發行成功,標誌着停留在理論上的資産證券化走向實際操作。而將“應收賬款可作質押”納入《物權法》,則為資産證券化提供了法律保障。央行行長周小川曾在分析次貸危機時&&,次貸是有問題的産品,但卻不能因此輕易否定證券化的方向,因為證券化是分散風險的重要渠道。
  我們可以設想這樣一條路徑:為了給經濟降溫並控制産品價格,利用土地、稅收、金融、財政等政策手段,降低房地産投資需求,從而讓投機嚴重地區的房價大幅下挫。地産商資金鏈條緊張,個人還貸壓力加大,開發貸和個人房貸發生風險。此時,在政策示意下,有關方面可能會積極倡導資産證券化或成立按揭證券公司,將資産打包推向資本市場,最後承接風險的或者説承接最大風險的將不是銀行。如果我們沒有足夠的銷售渠道和推廣能力將這些産品介紹給境外機構,誰是最後的接盤人不言自明。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