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房地産市場也正在致力於建立“信息鷹眼”———7月27日,國家發改委宣布,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的“房地産預警預報系統初步設計概算”獲批。這一信息系統將依託互聯網,建立涵蓋40個城市節點的廣域數據專網,構建包含40個城市節點的房地産市場基礎信息數據庫、監測指標數據庫等。
7月初,新華社曾發表文章指出,對樓市泡沫,要一點點擠出。房價的暴漲暴跌,對消費者、行業、企業來説,都是很大的傷害。如今,在深圳已經出現了部分購房者“斷供”現象。有專家指出,如果深圳房價繼續下跌,出現“斷供風潮”的概率將會逐步增加。就當前全國的形勢而言,剛性需求得到有效釋放,有助於房地産業獲得更健康的發展環境。
穩定市場,對經濟作出精準調控,保持房地産市場價格穩定,有賴於準確的房地産基礎數據。目前我國的房地産基礎數據的及時性與準確度,有必要進一步改善。從以往的經驗看,地方統計與國家統計數據並不完全契合,官方統計與民間機構統計經常出現偏差,統計部門與建設部門的數據有時會撞車。面對“打架”的數據,調控難上加難。
信息對政策,尤如雷達之於飛機。二戰前後,為避免經濟信息的滯後,致使調控如盲人摸象,受雇於美國政府的一批經濟專家設計出GDP等宏觀數據系統,使得企業發展部署與政策調控有的放矢。
可以設想,今後建立了房地産基礎數據的統一採集平台,可以防止出現基礎數據的系統性偏差,使交易者、生産商、政府,都找到同一個房地産市場的冷熱溫度計,同時有效規避金融、土地等方面的風險。事實上,早在2004年1月,建設部、發改委等七部門曾聯合發布通知,要求進一步加強協作,加快建立健全房地産市場信息系統和預警預報體系。
有鋻於此,福建省、北京市等先行房地産預警預報試點。北京市去年開始製作房地産預警指數,由房地産投資、開發面積、空置率、供給銷售情況在內的十幾個小指標組成,旨在反映房地産市場的供求關係,幫助投資者與生産商做出房地産行業是否景氣的判斷。北京市統計局有關負責人坦承,預警指數可以作為房地産市場發展參考、借鑒的依據。建立一套完整的監測體系需要通過大約10年的數據積累,由於我國對房地産監測是從1999年才開始的,再加上房地産市場發育不成熟,這一數據應謹慎使用。
目前,我國房地産數據存在以下困難:由於我國房地産市場的特殊性,不能照搬美國等國的房地産基礎數據系統;各部門之間數據分割,各有一套或數套有關房地産市場的數據,難以實現資源共享;部門數據難以過濾水分,統計局的70座大中城市房價屬於抽樣數據,準確性不如國土房産部門的數據,但具有宏觀指向,而地方國土資源和房産管理局雖然較為準確,但宏觀性不足。這就需要做好協調。
建立宏觀預警系統,需要各部門之間通力合作,同時需要制定包含一級、二級、三級市場的具體數據,需要投資、開發、消費的數據。這既是對我國行政效率的考驗,也是對經濟學家創新能力的考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