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産預警系統應首重金融警情
    2008-07-29    彭興庭    來源:新京報

  國家發改委近日宣布,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的“房地産預警預報系統初步設計概算”已經獲批。這標誌着囊括全國40個城市的房地産預警系統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有人樂觀地估計,這意味着哄炒房價的行為有望得到監控。(《新京報》7月28日)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金融自由化和全球經濟的一體化加劇了金融業的風險,也使各國間的金融危機頻率增加,程度加深。1997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就是一個例子,造成該危機的根源,是房地産泡沫的破滅。現在,美國的次級貸危機似乎在重復同樣的情節。事實一再證明,若房地産業的發展違背價值規律産生泡沫,就會給整個國民經濟乃至世界經濟帶來巨大的負面影響。
  所謂房地産預警系統,是指能夠事先發出房地産警告信號的系統,通過對房地産經濟運行歷史過程的分析,利用指標的選擇和指標體系的建立,對房地産經濟運行的總體態勢和局部特徵的變化進行準確判斷,從而盡可能地提前採取應對措施。一套合格的預警體系,首要的正是預見功能。我國目前使用的“房地産景氣指數”,作為一套預警系統,雖可以反映市場整體波動狀況,但卻也容易掩蓋指標的個別異常情況,不利於找出警源。
  這是因為,在發達國家,房地産開發行業資金來源渠道比較多樣化,房地産投資信託、股市、資産證券化等,銀行信貸所佔的比例並不大,而房地産個人信貸比重則較大。可在中國,在房地産領域,不僅個人買房要向銀行按揭,更重要的是整個房地産的項目開發,也完全建立在銀行信貸支持的基礎上。一旦房地産開發商的房子難以如期售出,房地産開發企業的資金鏈就面臨巨大的挑戰,很可能引發金融業的連鎖反應。
  因此筆者以為,“房地産預警系統”首先就應從銀行體系的穩定性入手。正如社科院易憲容先生所提到的,應由有關職能部門建立起房地産價格失衡預警指標,建立金融體系與宏觀經濟失衡的預警指標,提高金融機構風險測量能力,從而降低金融機構暴露於房地産價格波動之下的風險。
  事實上,美國這一次的次級貸危機也給了我們同樣的啟示。在這一過程中,房地産市場和金融市場通過金融創新緊緊聯接在一起,一旦房地産領域發生問題,立刻就會牽扯到所有的衍生産品,進而延伸到整個宏觀經濟。“房地産預警系統”本質是一種金融預警,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這一特點。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