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2008-07-25 作者:李華芳 來源:新聞晨報 |
|
|
中國經濟已經走到了一個前途難料的十字路口,一方面是存在通貨膨脹的壓力,而另外一方面經濟增長速度放緩。中國今年上半年GDP增長率是10.4%,同比下降了1.8個百分點。有觀點認為一旦經濟增長速度低於10%,中國經濟就會墜入衰退的深淵。這要求貨幣政策進行適當調整,從緊縮轉向穩健,其背後的實質性含義是應該“松一松”。 來自兩個方面的證據似乎能夠表明緊縮貨幣的後果。第一個證據是中小企業,尤其是長三角和珠三角一帶以出口為主的中小企業,面對緊縮的貨幣政策,一是貸不到款,二來因為人民幣對美元升值的影響,出口成本上升,同時,在出口退稅方面的優惠減輕,導致大批企業瀕臨倒閉;第二個證據是房地産行業,決策層擔心房地産企業資金鏈一旦斷裂,有可能會造成房地産市場的崩盤,進而造成中國特色的“次貸危機”。因此房地産企業和以出口為導向的中小企業有動力抱成團,希望“改變目前緊縮的貨幣政策,適當放鬆信貸給經濟注入活力”。 今年7月以來,中央高層陸續到地方考察。同一個時期,如此多的中央高層官員到地方調研經濟工作,是比較罕見的。這也透露出決策層對宏觀經濟的擔憂。根據決策層最新的指示,首先要保持經濟比較快的發展,避免出現大的起落,下一個課題才是抑制通貨膨脹。從中傳遞出的信號是,宏觀調控應該從“防通脹”轉向“保增長”。這一轉向的基礎是,由於經濟增長放緩帶來的損失要大於通貨膨脹帶來的損失,所以兩害相權取其輕,把“保增長”放在“防通脹”之前。 要“保增長”,較為簡單的方式是放鬆信貸,這與當前的宏觀調控思路相反。央行之前不斷調高銀行存款準備金率,意在收緊銀根並且管住信貸,緩解通貨膨脹的壓力。如果現在放鬆信貸,有可能前功盡棄。為此有不少意見指出,是否可以調整信貸額度的結構,例如將原先側重於大型國企的思路調整為偏向中小企業和出口企業的思路。這樣一來就在信貸總量未放的情況下,改善了信貸使用的效率,使得中小企業能存活下去。不過,這是一種權宜之計,並非治本之策。 一方面,中國正處於産業升級和結構轉型時期,淘汰一批低效益的勞動密集型企業,也是在為産業升級進行鋪路。如果不分青紅皂白一律對企業放行貸款,可能會拖累中國經濟整體轉型的進程;另一方面,銀行市場化改革以來,風險自擔責任自負是改革的題中之義,在目前的情況下之所以中小企業拿不到貸款,也有銀行風險控制的因素在裏面,也就是説銀行怕風險不願意貸款給中小企業。而調控信貸配額要求向某一方向傾斜的做法,還是一種計劃指令。從這個方面來看,金融領域的市場化改革還有待進一步深化。 實際上,要明確的是,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經濟高速增長的光鮮外表下,掩蓋了不少隱形的成本。例如長期勞動力價格被低估、環境成本以及貧富差距在城鄉和東西部之間拉大等,這些因素將在今後逐漸影響中國經濟,可以説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會逐漸放緩,而經濟放緩必然會帶來損失,但這些損失會分散在今後幾年內。而當下的通脹壓力卻是直接的,如果通脹不能緩解的話,就可能在短期內造成經濟不穩定,從而長期的經濟增長也難以得到保證。 因此有理由認為,要保證長期經濟增長,應該繼續穩定貨幣對抗通脹,同時深化金融改革以優化資源配置,實現産業升級和經濟轉型。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