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稅正當時
    2008-07-24    魏也    來源:上海證券報
    為什麼兩稅合併、個人所得稅起徵點提高降低稅率後,稅收仍然高速增長呢?主要原因是徵管水平大幅度提高。我國過去在設計稅收機制時,考慮到實際徵收率不高的因素,實行“寬打窄收”即名義稅負高和實際稅負低的徵稅機制。扣除了各種稅收優惠後,如果將當前我國稅法所確定的各種稅收全部徵收上來,那麼各種稅收總收入應該佔到GDP的50%左右!因此,隨着我國稅收實際徵收能力的提升,稅收收入大幅度增長本身就凸顯了減稅的緊迫性。
    國家稅務總局發布的上半年稅收數據顯示,個人所得稅完成2135億元,同比增長27.3%,在今年3月1日個稅起徵點從每月1600元調至2000元之後,個稅依然快速增長,説明目前的個稅起徵點依然過低。為了把多一些的財富留到居民手中,增強民眾的消費實力,促進內需的拉動,提高個稅起徵點,不僅顯得必要,而且顯得迫切。
    清華大學教授魏傑出建議“應將個稅起徵點調到5000元。”他認為,只有這樣才會使居民收入大幅度增長,而國家財政收入並不會少多少。國家稅務總局原副局長許善達也&&:“個稅起徵點還有上調空間。”這意味着,個稅起徵點有可能再次調整。但如此頻繁地調整稅率,是否會影響到個稅的嚴肅性?筆者認為,與其這樣“修修補補”,不如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將個稅起徵點提高到萬元左右,不僅可以藏富於民,也可以使個稅起徵點保持至少幾年的時間不用變動。
    企業所得稅的增長同樣過快,應該修正。雖然,2007年企業利潤大幅度上漲,是帶動今年上半年企業所得稅增收近2000億元的根本原因,但是,中國企業稅收高於歐美許多國家,甚至也高於東南亞國家,卻是不爭的事實。從去年開始實行的緊縮政策,給企業尤其是生産類企業的資金鏈帶來了非常大的壓力,少數國企還能通過銀行貸款彌補資金缺口,但大部分企業尤其中小企業與此無緣。降低我國的企業所得稅稅率,有利於緩和我國企業尤其生産類企業的資金緊張狀況,有利於提高國內企業的競爭力,鼓勵國內企業參與國際競爭。
    從整個宏觀經濟來看,面對經濟下滑的風險,要繼續實行緊貨幣政策來抑制通脹,就應該採取寬財政的措施,而降低企業稅負正是“寬財政”的主要內容。而且,減稅有利於我國的經濟結構調整。不管是理論界還是實踐部門都認同,作為我國第一稅種的增值稅轉型改革有利於推進經濟結構調整,應在全國範圍內鋪開,而增值稅改革的一個原則就是減稅。
    誠如某經濟學家所言,嚴格説來,減稅其實沒有時機問題,在任何時候減稅都是有利於民眾,有利於社會發展的。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