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2008-07-21 新華社記者:江國成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隨着勞動力、土地、能源等生産要素價格上升和國家産業政策調整,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勞動密集型企業和資源依賴型企業面臨巨大的生存壓力,被迫向生産成本較低的地區轉移。對於廣大中西部地區來説,這既是一種機遇,也是一種挑戰。 同東部沿海地區相比,我國中西部地區勞動力、土地、能源等資源比較豐富,企業生産成本較為低廉,存在較大的發展潛力。這是當前東部地區一些産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的社會基礎。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東部地區引進了數以萬計的現代化工廠,以加工業為代表的企業在品牌建設、企業管理、資本運作、人才培育、産業配套等方面積累了明顯優勢。這些企業成批向中西部地區轉移,有助於中西部地區在較短的時間內形成規模化産業,擴大社會就業,加速城鎮化建設,加快經濟社會發展。 但與此同時,東部地區産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的過程中,不少企業屬於勞動力密集型和資源依賴型企業,其中還有一些是高耗能、高污染企業,需要中西部地區根據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國家産業政策和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充分考慮土地、資源、生態以及勞動力資源承載能力,認真進行甄別篩選,防止走彎路。 中西部地區要把握産業轉移的契機,還應加快建設清廉、高效的服務型政府的步伐,加強幹部隊伍建設。東部地區30年來發展的經驗表明,政府社會服務質量好壞,是經濟發展快慢的關鍵因素。把屬於市場調節範疇的事情交給市場,集中精力管好該管的事情,嚴格依法行政,規範幹部行為,堅決打擊腐敗,減少和杜絕“吃、拿、卡、要”等損害群眾利益、阻礙企業發展的現象,經濟才能持續快速發展。 中西部地區各級幹部還應自覺培養開放的心態、長遠的眼光,盡快建立健全有利於企業發展的政策,切實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同發達地區的企業在人才、資金、技術、管理等諸多領域的互利合作,以生産要素互補和互利互惠為目標加強區域合作,在吸引東部企業投資的同時,促進轉移到中西部地區的企業提高科技含量,提升綜合實力,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