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2008-07-18 江蘇 毛建國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兩則新聞放在一起品讀,很有意思。據《東方今報》10日報道,河南開封一家已經停産了兩年的企業,近日出現在當地某媒體刊登的“開封市2007年度納稅百強企業排行榜”中,以入庫稅收837萬元位列第37名。再據同日《東方早報》報道,國務院參事任玉嶺認為,當前房産商正在操控輿論,要求政府調整房産政策。 兩則新聞放在當前房産調控的大背景下,饒有意味。細細品讀,不難看出當前房市調控之難。 不妨先看“停産企業成納稅功臣”。據稱開封新力源電機電器有限公司,已於2006年11月30日被政府有關部門關閉,職工被迫解除勞動關係,單位常年沒有正常生産。雖如此,但因為公司原址進行房地産開發,仍然以837萬元的土地增值稅成為納稅功臣。 從這裡,可以清晰地看出,當前房地産在地方財政中佔的絕對份額。其實,很多地方財政淪為房地産財政早已經不是新聞。有些地方,房地産對地方財政的貢獻率已經達到50%以上,這一情況下,地方對於房地産調控的熱情可想而知。地方官員可以不要GDP,但他不能不要稅收,不要財政。由此,可以想像房市調控的艱難。 國務院參事任玉嶺稱,房地産界十分重視輿論的營造,也十分重視市場炒作。他們不僅自己赤膊上陣,而且還“豢養”有一批“御用文人”,或通過“重金”讓一些專家和媒體為其製造輿論。但輿論所起的作用還在其次,關鍵在於政府的態度。換言之,只有地方財政脫離房地産束縛,才有可能真正的積極調控。 從這個意義上説,大城市由於稅源的廣泛性,對房産的依賴度較低,房市會有所調整。但對於二三線城市而言,由於稅源的單一,房市調整還為時過早。這也是當前部分一線城市房市趨冷、房價下跌,而二三線城市,尤其縣城房市仍熱、房價仍漲的原因所在。因此,房市回歸理性絕不容樂觀,調控還任重道遠。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