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半年以來,人民幣加速升值趨勢不改。截至7月14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為6.8266,較上一交易日上漲131個基點,再創匯改以來新高。年初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已累計升值7%,升值幅度首次超過去年全年水平。
表面來看,人民幣升值對抑制通脹有利。特別是人民幣大幅升值後,進口初級産品的價格相對較低,輸入型通脹壓力會有所減輕。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上半年鐵礦石、成品油、大豆的進口價漲幅均在70%以上,遠遠超過了人民幣的升值幅度。 真正的隱憂來自於兩個方面,其一是出口導向的經濟增長受到衝擊,其二是中國人民辛勤勞動的成果被無情掠奪。中國經濟近年來的高速增長,離不開凈出口、投資和消費三駕馬車的帶動。其中,凈出口在經濟增長中佔據主導地位。然而,上半年數據顯示,我國累計貿易順差為990.3億美元,較去年同期下降11.8%,凈減少132.1億美元,歸根結底是出口受外部需求下降及人民幣升值的雙重抑制所致。如果人民幣繼續大幅升值,以加工型為主的出口結構必然會受到更大的衝擊。 此外,人民幣快速升值還會吞噬我國的勞動成果。一方面,我國高達1.8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大部分以美元資産的形式存在,人民幣升值就意味着美元的貶值,外匯儲備持有的美元資産必然會縮水。另一方面,人民幣快速升值導致國際購買力增強,會進一步刺激進口需求。由於人民幣不能自由兌換,企業進口所需外匯全部來自外匯儲備。目前較低的購匯價與當時較高的外匯儲備價形成的匯兌損益,則全部由國家承擔,本質上還是由全體人民的辛勤勞動埋單。 目前,高通脹與經濟增長放緩的可能性並存。人民幣快速升值對二者均有負面影響,本質上還是不合理的世界金融體系所致。自上世紀70年代佈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以來,美元就享有了鑄幣稅的特權,並長期形成雙赤字的發展格局。我國人民辛勤勞動生産的商品,被美元白條購買後,持有的美元儲備又以購買國債的形式流入美國,並長期忍受弱美元的盤剝。如此反復,等於全國人民在向美國輸血。 因此,我們不得不對人民幣加速升值有所防範。當務之急是改變美元“一幣獨大”的局面,即在一籃子貨幣中,調低美元的構成佔比,有效化解和防範美元持續貶值的風險。事實上,歐盟已成為我國第一大貿易國,歐元在一籃子貨幣中的地位理應上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