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油價調整可能性正在增加
    2008-06-30    作者:應堅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儘管全球原油需求強勁、供應偏緊決定油價會不斷攀升,但油價在很短的時間內飆升一倍,卻很難以供求關係解釋。近年來歐美商品市場發展迅速,資金的大量涌入成為商品價格上漲的重要動力。次貸危機後,商品投資回報率高於股市及債市,促使傳統共同基金等機構投資者將大量資金轉投商品市場,而指數商品基金等投資方式的採用進一步推高油價。
  大量資金熱炒原油,使原油的功能發生了改變,其投資性的功能不斷上升,而實用性的功能所佔比重有所下降。實際上,當歐美等國實施原油戰略儲備開始,這種商品已被賦予了資産保值及儲藏功能。最近幾年市場上出現美元匯率與原油價格背道而馳現象,説明投資者已把原油作為美元的對衝工具。退休基金等傳統保守型基金把越來越多的資金投資于商品指數基金,並長期持有,其實是把以原油為主的商品作為抵禦通脹上升的一種工具。
  原油具備了金融屬性,其定價機制也就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商品供求關係不再是決定價格的唯一因素,資金、信息、信心及技術指標等市場因素都成為價格波動的依據。最近油價變化使投資者深刻體會“你能判斷基本面,卻判斷不了油價”。但是,正如“沒有只漲不跌的股市”,也不可能出現只漲不跌的油市。油價被炒得越高,市場風險也就越高。高企的油價是脆弱的,調整可能性正在增加。
  首先,監管者打擊投機者的力度正在增強。儘管對商品市場投機力量的認識有分歧,但美國國會中要求遏制商品投機力量的聲音越來越響。
  今年5月以來,美國國會連續舉行了多次聽證會,試圖了解最近幾個月油價暴漲的原因,包括商品指數基金及其他投機者的作用,並建議立法限制投機者在商品市場上的活動。作為期貨交易執法者的CFTC從去年底開始對石油市場可能存在的操控行動進行廣泛的調查。這樣的調查有60項,涉及交易、運輸、儲存及衍生産品等各個環節。CFTC于6月初實施新規定,將買賣原油合約的按金比率從5%提高至10%。為防止投機者逃往海外市場,CFTC還與另一個主要石油交易所──倫敦洲際交易所ICE及英國金融服務局FSA達成協定,對買賣美國期油合約的交易者採取嚴格的持倉限制,並共享交易信息。因此,只要油價暴漲得不到抑制,打擊投機的新招就會不斷推出。
  其次,亞洲新興工業化國家開始抑制過於旺盛的原油需求。雖然原油生産國增加供應的難度很大,但原油需求國通過努力降低能源消耗的可能性是存在的。除了美國原油需求量有所減少外,亞洲新興工業化國家面臨國際油價屢創新高且一時難以回落的現實,不得不調整能源政策,取消對能源消費的財政補貼,糾正被行政手段扭曲的真實油價,更多地依賴市場手段來調節原油需求。
  今年5月底以來,印度尼西亞、印度、馬來西亞、斯裏蘭卡、中國大陸及中國台灣先後宣布上調能源價格。調幅最大的是馬來西亞,一次性提高汽油價格41%。調價前該國在能源上的補貼已達150億美元,佔全部財政支出的三分之一,佔GDP的7%,政府能承擔的風險已到極限。亞洲新興工業化國家油價向國際水平靠攏,原油需求有望回落,使支撐投機力量炒高油價的基本因素發生變化,從而可能觸發國際油價的下跌。
  然而,即使國際油價回調,油價跌破每桶100美元並不容易。原油生産國目前接受的油價約為100美元,低於這個水平可能誘發減産。一方面,新增原油供應的邊際成本大幅上升,每增1桶原油需投入的資金從20世紀90年代的4000美元增至目前的1.6萬美元;另一方面,原油銷售收入必須足以抵消日益擴大的國際收支赤字。例如,只有當今年油價為94美元及明年油價為97美元,委內瑞拉的國際收支才能得以平衡,尼日利亞的相應數據為68美元及71美元,伊朗及伊拉克的相應數據至少為60美元。
  另一個重大障礙是亞洲新興工業化國家政府調整能源政策的阻力很大。隨著油價飆升,一些棘手的經濟社會問題將會出現,如通脹壓力會進一步上升;企業經營成本上升將抑制經濟增長;生活成本上升又可能引發社會動蕩。因此,亞洲新興工業化國家政府上調油價均十分謹慎,油價徹底與國際接軌仍需要時日。 

  相關稿件
投機炒作石油期貨是否應該為高油價負全責 2008-06-30
印度尼西亞:揮出“組合拳” 應對高油價 2008-06-30
保爾森:高油價或加劇美經濟放緩 2008-06-25
國際合作應對高油價 2008-06-25
調高油價有利於汽車行業節能減排 2008-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