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後安置與重建需要以空間換空間
    2008-05-26    作者:童大煥    來源:珠江晚報
  汶川大地震後,一些不適合重建的地方,正在放棄,比如北川縣城,將成為地震博物館,縣城另覓新址;比如由於當地自然環境惡劣,無法妥善安置全縣所有受災群眾,青川縣委日前決定動遷3萬人,其中1萬人在縣內轉移安置,1萬人在廣元市其他縣區安置,還有1萬人將移民到陜西和浙江(新華網 5月24日)。這可視為"以空間換空間"的長期移民方式。
  同時,民間正在創造出一些應急救災措施,比如,21日,深圳廣銀酒店向全國酒店業發出倡議:每個有條件的酒店都拿出5至10間客房安置受災群眾,免費入住半年。這樣就可以解決數以百萬計房屋倒塌群眾的暫時困難,從而以空間換時間,為災區重建緩解壓力(5月22日《深圳商報》)。這可視為短期移民方式。
  無論是長期移民還是短期移民方式,對於當下的救災都是很務實的。一方面,長期移民有利於減輕不適合生存地區的人口數量,改善當地環境,提高當地居民生存質量;另一方面,人口異地轉移(不論是短期轉移還是長期轉移)之後,相應的重建難度和建設成本都隨之降低。本次地震,倒塌房屋已經超過1500萬間,僅用於臨時安排災民的帳篷和臨時安置房,就將付出巨大的成本。如果一開始就能夠通過種種辦法,多往城市酒店臨時轉移一些災民,同時往發達地區直接、永久性轉移一批災民,則不僅賬篷和臨時安置房之類的成本要大大降低,而且可以通過分散人員,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大災之後必有大疫的巨大壓力。
  本次災後安置和重建還有一個有利因素,就是城市化背景。在此背景下,不少災民有親戚朋友在外地城市打工。我們應該借此有利時機,鼓勵一些災民到親友打工地投親靠友。依據民政部日前的緊急通知,已確定由北京等21個省區分別對口支持四川省的一個重災縣。這個對口支持,也應當包含從戶籍政策等多方面,全方位歡迎新移民。
  對於整體搬遷的建制鎮(縣),政府可以考慮重新免費劃撥土地等方式供他們重建新房,相當於地方政府用原有的土地跟他們換土地;但這一般只適用於城市居民,對於以耕種為生的農民來説,除了宅基地,更重要的還是耕地。對於這部分居民,如果願意遷到城市的,政府也可以通過贖買的方式將其原有的宅基地和土地收回,交給留在當地的人們耕種。而災民從政府贖買中得到的款項,加上省下的帳篷和臨時安置房的錢,政府都可以交給災民,由他們在新定居的城市租房或購買經濟適用房。
  對於一些受地震破壞程度相對較低的村莊,當地居民如果要重建或修補住房,則應該改變當前農民住房不能抵押、不能貸款的不公平現狀,可以由金融機構對其提供長期、低息的優惠貸款,其優惠幅度不應該低於城市居民首套房屋按揭的優惠幅度。如果是經濟條件困難的災民,也應由政府提供資金再支持。現有每間房政府提供1500元的補貼措施,對於建設抗震性強的建築來説,可謂杯水車薪。
  相關稿件
環保部:災後廢墟清理及廢物管理指南(試行) 2008-05-26
工作生活不“留白”利於災後心理康復 2008-05-26
災後 2008-05-26
四川地震災後重建:亟待提高建築設防標準 2008-05-23
地震災後重建中金融支持的多元化 2008-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