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農民收益還須雙管齊下
    2008-05-16    北京 詹慧龍    來源:經濟參考報
  去年下半年以來,我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不斷上漲,其中今年一季度同比上漲8%,這是近十年來單季CPI漲幅首次達到8%。居高不下的CPI,引起了人們對物價的關注。由於在我國CPI構成中,食品權重高達32.4%,這引發了人們對農産品漲價的高度關注。許多人認為,農産品的漲價會給農民帶來較多的實惠,並刺激其擴大生産。事實果真如此嗎?
  調查表明,農産品漲價確實給一部分農民帶來了實惠,但並非所有農民都在漲價中得到了好處。因為大多數農産品價格的上漲實際上是生産成本提高的一種直接反映,而並非是農産品價值的理性回歸。一段時間以來,一些主要農用生産資料的價格一路看漲,大多數漲幅都在30%以上。與去年相比,尿素(每袋100斤)的價格從75元漲到95元,二銨的價格從每袋140元漲到200元。與此同時,農業用工費也上漲了一半甚至翻了一番。在這樣的情形下,一部分農産品不僅無法盈利,連保本持平都很艱難。以糧食為例,在吉林,一等標準水(14%)玉米掛牌價為0.72元/斤,與2006年同等級玉米掛牌價相比,每斤僅上漲1分錢,剔除通脹因素,2007年玉米掛牌價實質上每斤凈減少近5分錢;在河南,每畝小麥的生産收益比上年減少了44.27元。農業部的調查數據顯示,在糧食主産區,農民每賣一斤糧食所獲得的利潤,比上年減少了0.105元,而在有些地方,農民每種一畝糧食,要虧本200-300元。即便是價格漲幅較大的蔬菜和畜禽産品,也出現了贏利減少的情況。可見,在漲價形勢下,不少農民不僅沒有得到更多實惠,反而還承受了更重的成本負擔。這銷蝕了農戶生産的積極性,也減弱了農戶持續投資的能力。
  産銷環節的利益分配機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着農民的收益。比如,在糧食産銷各環節的總成本中,生産環節佔73.9%,其他環節佔26.1%;在總利潤中,生産環節佔26.45%,其他環節佔73.55%。可見,農産品産銷的大部分利潤都由運銷環節瓜分了。投資能力最弱的農民,承擔了與自身能力不相稱的高成本,卻分享着很少的回報。農産品尤其是食品是需求剛性較強的一類産品,其需求量與價格變化的關聯有限,但農民生産的積極性卻與價格關係密切。高投入低回報的現實已經將大量的資本和勞動力擠出了農業領域,影響着農業生産的持續發展。在農業生産成本增加而農民收益未見改觀的情況下,農民生産的積極性必然不斷減弱,農産品短缺的風險必然提高。
  要解決這一問題,還須雙管齊下。
  首先是要進一步加大農業生産各環節的補貼,充分調動農民生産的積極性;加強農業科學研究與技術推廣的投入,通過科技的力量,降低農業生産的成本;推進政府主導的農業政策性保險制度的建立,完善農業生産的風險補償機制。
  其次是完善農産品價格形成機制。建立較為合理的工農産品比價關係,進一步提高農産品的收購價格,確定合理的農産品保護價政策。為平抑因為農産品收購價格提高帶來的終端産品價格上漲趨勢,應該採取有效措施,適度調控其他環節的收益比率,壓縮流通環節的利潤空間,同時推行合理的城鎮低收入家庭生活補貼制度,並輔以其他調控手段,逐步完善全社會的市場價格體系。
  第三是加強市場監管。加強對農資質量和價格的監管,嚴厲打擊假冒偽劣和趁機漲價的行為,降低農民生産的成本;適時發布農産品供求信息,指導農民合理組織生産,防止盲目生産導致的農産品市場波動和生産收益下降。政府應根據經濟規律和農業生産的特點,綜合採取政策、經濟和法律的手段,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提高農民的生産收益。只有這樣,農民才能安心生産,農産品供應的緊張局面才能得到改觀。
  相關稿件
農業部多省市調研:農産品漲價農民收益幾何 2008-04-15
農産品漲價並未惠及農民 2008-05-14
劣質化肥坑苦農民 生産廠家竟然證照齊全 2008-05-09
農業部門農資打假為農民挽回損失3.4億元 2008-05-08
農業部門打假為農民挽回損失3.4億元 2008-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