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2008-05-16 作者:張崇明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時下,幾乎所有的製衣廠生産的襯衫、背心,其商標都放在後頸部,而這些商標採用的多是容易使人皮膚瘙癢的質料,皮膚癢癢,便忍不住要抓,有時越抓越癢,以致把頸部皮膚抓破。“咬人”的商標,讓人傷透腦筋。 其實,日常生活中,遇到類似上述這種因“小事”而煩人的商品還有很多。比如一瓶中成藥,擰開瓶蓋後裏面還用軟木塞密封着,為了取出木塞經常將木塞捅到瓶裏。和幾位朋友小聚,一瓶防偽包裝很好的白酒瓶打不開,自稱開瓶老手的朋友又是用手摳,又是用牙咬,還是無濟於事。真不知道這種包裝是防偽還是防喝…… 現實生活中,這樣的缺憾真是不少,筆者不由得慨嘆,生産廠家為什麼就不能改良一下,讓消費者使用起來更加方便一些呢?是廠家無心改造還是無法改造?恐怕還是無心的多。然而,筆者認為,這小小的缺憾,卻事關市場得失,裏面充滿了商機。對生産廠家而言,也就意味着市場利潤,乃至生存。若生産廠家肯做有心人,處處以人為本,多從方便消費者的角度去考慮、設計和生産,事事多為消費者着想,産品質量好,服務又周到,又何愁産品銷售不旺呢?但願我們的生産廠家能夠從這裡獲得一點有益的啟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