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2008-05-16 作者:王賞由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管理必須為未來而工作,而不是為過去或當下而工作。未來有兩種:一種是企業的未來,另一種是社會的未來。 前一種“企業的未來”,是虛假的未來,因為它是企業主觀臆想或假設出來的未來。曾經流行一時的企業戰略就是典型的“假設未來”的産物,它的荒唐之處在於:不僅假設了未來是企業所設想的模樣,甚至是以企業假設的未來抵禦真實的社會未來。雖然不排除未來可能就是企業所假設的模樣,但也有可能與企業假設的未來大相徑庭。因此,企業戰略帶有那麼點賭徒的味道,但企業管理卻從來都不是賭博式的管理。 後一種“社會的未來”,才是真實發生的未來,它不僅是實時的而且是多樣的。於是,有人認為企業的未來應該順從社會的未來,並把它稱之為“適應性戰略”。可事實上,所謂的適應性只能令企業更加糊塗,因為企業總是擁有一定量的資本或資源的,一旦為了社會的變化而拋棄原有的戰略或産品,只能是留下一大堆無用的沉默資本。更何況企業戰略改變之後並不代表着可以一勞永逸,當社會發生再次變化時企業是否也要再次跟着發生變化?無疑,這將是一個令企業疲憊不堪的惡性循環,而社會的變化則是越來越快、越來越難以琢磨。那麼,創造性的管理應該從哪入手?毫無疑問,你只能從企業組織之外的社會着手,因為社會生活既是好産品誕生的源頭,也是好産品必須接受檢驗的結果驗證。我們常常説企業組織的外部世界就是一個顧客的世界,而所謂的“顧客的世界”其實就是一個“生活方式的世界”。當一群顧客茫然不知所措時,會無意識地跟隨當下的或未來的生活方式,雖然我們常常説這是品牌的力量在發揮作用,事實上,品牌的力量就是生活方式的力量。當一種生活方式不再流行或是衰落時,它所代表的産品或品牌也會隨之衰落或消失。因此,創造性的管理,從創造一種生活方式開始,而創造一種生活方式則絕不是極少數的管理者或科技人員的事。當下,管理體制正在發生着某種悄悄地變化,這其中,就包含了全員持股、團隊合作等新的形式。但管理體制的變化並不等於創造力管理會應運而生,因為它涉及到“如何管理”等等一系列的管理問題,而如何解放個體的創造力才是管理問題中關鍵的關鍵。 創造力管理的基石是知識,因為只有“知識”才使你的願望或理想夢想成真。當然,一般來説,知識只是一定的專業技術或技能,而技術或技能只能是在一種生活方式的想象下才會發生作用,從這個意義來説,“想象力”比技術或技能更重要。總的來説,“創造力”的管理,大概是這樣一種模樣:1.管理必須是面向未來的,而未來既不是假設的、也不是適應的,而只能通過“創造”來實現。2.“創造”當然是個體的、而不是組織的,它意味着管理是大多數人的管理,而大多數人的管理則只能是個體的自我管理。3.“創造”既不是技術性的、也不是發明性的,它的實質是發現、改變或創造整個社會的生活方式,而創造生活方式則需要沿着相反的路徑(發現不合理的生活方式)來實現。4.雖然創造是屬於個體的,但對於創造的成果管理卻屬於組織管理的範疇,而成果的管理既不能用利潤來判斷,也不能用産值來衡量,只能用價值觀和貢獻率來判斷。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