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2008-05-14 作者:黃小鵬 來源:證券時報 |
|
|
對於目前的通脹形勢以及採取的政策措施,各方的分歧很大。要有效遏制通脹的蔓延,必須破除當前一些影響力頗大的認識誤區:一是消極等待通脹自行回落的誤區,二是結構性通脹的誤區,三是對成本型通脹和輸入性通脹無能為力的誤區,四是關於反通脹的政策工具選擇。 今年4月份PPI同比上漲8.1%,創下2004年10月份以來的近三年新高,CPI較上年同期上漲8.5%,為此輪通脹上升周期的次高水平。數據顯示,整體物價形勢依然嚴峻,通脹仍然是我們的頭號敵人。 自去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反通脹作為重要目標以來,各方面採取了綜合措施抑制物價上漲。但對於目前的通脹形勢以及相應的政策措施,各方的判斷分歧很大,政策建議也常常針鋒相對,客觀上影響了治理通脹的效果。筆者認為,要有效遏制通脹的蔓延,必須破除當前一些影響力頗大的認識誤區。 一是消極等待通脹自行回落的誤區。當前宏觀經濟形勢的複雜程度為近年來所少見,一方面投資仍持續高位運行,總需求仍然過旺,物價居高不下;另一方面,受美國次貸危機和全球經濟增速放慢等因素的影響,出口下滑已露端倪,對外高度依賴的經濟存在滑坡危險。這種情況下,一種觀點認為,當前政策重點應該是防止經濟滑坡和失業率上升,防通脹的從緊貨幣政策應該取消,這種觀點認為,隨着翹尾因素的逐步釋放,通脹將自行回落,目前對通脹不必擔心。 從目前的形勢看,這種觀點缺乏依據。作為CPI的領先指標,PPI已經連續10個月上升,特別是生産資料價格上漲趨勢絲毫沒有減緩,從歷史上看,在一輪經濟增長的初期階段,PPI不容易傳導到CPI上,但隨着經濟擴張時間的延長,PPI向CPI傳導的能力會逐步增強,目前,作為CPI構成部分的耐用消費品、居住和交通工具類産品或服務提供者的定價能力在逐步增強,其價格已經或逐步顯示突破傳導瓶頸的跡象,成為CPI持續走高的新增因素。因此,在PPI居高不下的情況下,指望CPI能夠在短期內自然回落是不現實的。 通脹預期一直居高不下。通常而言,通脹持續時間越長,居民的通脹預期就會越強,通脹的治理難度就會越大。我國出現較高通脹率,已有一年的時間,目前居民的通脹預期不但比較高,而且比較穩固,已經出現了螺旋式通脹的某些跡象,在這種情況下,如不採取主動措施,指望短期內通脹自行回落不切實際。 此外,價格管制使得統計數據極大地低估了我們面臨的通脹壓力。對能源、電力以及部分消費品價格實行管制短期內有利於穩定物價,但扭曲了資源的配置,也極大地低估了通脹的壓力,為了給理順價格體系準備好條件,客觀上要求通脹率的大幅回落,而這需要十分積極政策才能實現。 二是結構性通脹的誤區。由於食品和能源的價格容易受到氣候以及其他短期供應性因素的影響,為了避免貨幣政策對此作過多不必要的反應,20世紀70年代的西方國家央行在貨幣政策實踐中提出了核心通脹的概念,將剔除了能源和食品價格的核心通脹率作為主要的參考指標。但在如下幾種情況下,機械使用結構性通脹一詞帶有極大的誤導性。 首先,當能源價格的上升不再是短期或偶發事件時。眼下的全球能源價格上漲,是正常供需互動的結果,其原因與上世紀70年代兩次國際石油突然性供應中斷存在本質不同,並且很可能會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持續下去。 其次,當食品價格主要不是由氣候或疫情引起時。去年下半年以來的豬肉價格上漲和近期的糧食價格上漲,主要是工商業領域投資過熱向農業領域傳導的結果,是工商業擴張導致農業生産資料價格和務工收入增長,引起務農比較收益下降的結果,這與工農業部門勞動生産率增速天然差異有關。我國歷次通脹均在經濟擴張一段時間後開始出現,並且首先在食品價格上爆發,帶有明顯的規律性。結構性通脹一詞,只不過是對這種現象的描述,而不是對其原因的揭示。 第三,當居民的恩格爾系數較高時。中國居民恩格爾系數仍然較高,特別是作為産業工人主要來源的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仍然高達43%,食品是産業工人再生産的主要成本,食品價格的上升最終不可避免地會導致工人工資的上升。 筆者認為,在面臨上述幾種客觀情況下,濫用“結構性通脹”一詞,低估能源和食品價格的重要性,機械地將能源與食品價格的上漲與總需求之間的&&人為割裂,具有極大的誤導性,對準確認識通脹形勢,形成很大危害。“利率對豬肉無可奈何”,在某種意義上就是這種觀念下的流行語,其正確性是大可置疑的。 三是對成本型通脹和輸入性通脹無能為力的誤區。經濟學上對成本推動和需求拉動兩種類型通脹的劃分,某種意義上是為了方便描述現象,而不是對原因的揭示。通貨膨脹,最終涉及的是貨幣整體購買力變化,因此何時何地都是貨幣現象,這個結論是人類與通脹無數次苦苦鬥爭後的最寶貴收穫,是不容置疑,也勿需置疑的。沒有貨幣媒介的總需求,成本型通脹也就是無源之水,所以筆者認為,刻意強調通脹的成本推動特徵,只會轉移人們的注意力,妨礙人們去尋找通脹的根本原因,沒有太大的意義,甚至是危險的。 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背景下,中國的通脹無疑具有輸入性特徵,但對此我們並不是什麼也不能做。一方面,中國作為一個大型經濟體,國內總需求的緊縮對上游價格存在一定抑製作用;另一方面,由於通脹治理成本和收益的不對稱性(中國主動緊縮導致上游價格回落的好處,被其他國家免費獲得),中國應該更積極主動地尋求國際間的合作,為了合理分配緊縮的成本和收益,中國應探討成為主要協調人角色的可能性。 四是關於反通脹的政策工具選擇。既然通脹是貨幣現象,那麼貨幣政策就應當充當反通脹的主角。物價管制、補貼等可以作為輔助性政策,實行時間太長,副作用太大,切不可陷入本末倒置的誤區。 在貨幣政策中,是匯率還是利率更有效,存在很大的爭論,筆者傾向於後者。這是因為匯率政策調節進出口部門的價格和行為,環節過長、傳導慢,並且存在對匯率變動彈性不足導致效果衰減的問題,國內外大量實證研究也證明了匯率升值對國內通脹的抑製作用很小並且存在很長的時滯。 而利率政策可以迅速作用於每一個企業和居民,它可以從資金需求面抑制投資過熱,效果遠較數量控制好,它更突出的意義在於可以向社會釋放控制通脹的決心,迅速改變人們的通脹預期。至於對利率政策會抑制消費的擔心也純屬多餘,居民消費主要是收入的函數,利率對居民消費的影響十分微弱,要刺激消費,應該採取增加居民收入的政策,而不應通過低利率或負利率達到目標。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