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仿佛是在一夜之間,中國汽車業四處都在“冒”出自主品牌。無論是技術積累的水到渠成,還是一步到位的高端起步,在整個行業快速逼近全球産銷量第一的背景下,再加上奧運舞&的聚焦效應,沒有一家企業願意讓這個打造形象的良機擦肩而過。 試問,我們的自主創新能力真的強大到可以推出這麼多自主品牌嗎?退一步説,我們有必要一窩蜂地推出這麼多自主品牌嗎?四面出擊固然態勢可喜,但或許也會埋下四面楚歌的種子。即便作為當今汽車強國的美、德、日、法等,恐怕也不敢有此奢望吧。再看印度塔塔的成長,一個品牌經營短短10年,就邁出了拓展海外市場的步伐,速度驚人。相比之下,中國汽車企業雖然多,發展模式也不少,行動卻明顯緩慢了。 無可爭議,自主品牌熱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國汽車業由“量變”謀圖“質變”的集體衝動。但衝動之後,還應有理性的判斷:既然自主創新並不等於所有的事情我們都要重做一遍,資源和成果是不是就可以共享共創呢?至少可免除一些不必要的投入吧。有專家因此呼籲,中國汽車業需要國家層面的創新工程。 我們還要清醒地看到,目前中國汽車業發展的基本能力並不是內生的,主要依靠別人的資本、技術、管理和品牌轉移。更重要的是,在此過程中,核心能力還沒有自然地轉移過來。倘若再拿着一些非核心技術的突破沾沾自喜,只能是在自欺的同時,讓別人偷着樂。如塔塔NANO汽車一旦真的打進來,國産化的低端自主品牌汽車還能有多少底氣就值得懷疑了。 在産銷千萬輛時代即將到來之際,中國汽車業可謂正值聯合兼併重組時,這有利於優化整合現有資源,握緊拳頭去和對手拼。換句話説,任由各自為政、多頭管理、地方保護乃至一哄而上繼續下去,“扎堆”的自主品牌轎車在國內爭市場就要陷於疲憊中,圓夢衝出國門可能就不得不再度延期了。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