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自主創新應該在核心技術上下苦功
    2008-05-14    王金濤    來源:經濟參考報
  即使現在,許多人依然對吉利、奇瑞等汽車企業投以懷疑的目光。但一個不容爭辯的事實是,這些靠自主創新起家的車企正在以超常的速度縮小與跨國公司的差距。
  對於我國汽車工業,國內老牌車企最有發言權,但代表主流意見的他們卻一度悲觀之至。他們認為,開發一款新車,至少需要10億元美金,而中國企業根本沒有能力和實力做到。面對美日歐的巨型企業,我國汽車工業只有打着別人的旗號去自保和發展。但初趟汽車産業“渾水”的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卻“初生牛犢不怕虎”,他説:“扛着別人的旗幟登上珠穆朗瑪峰是愚蠢的。”
  正是憑藉這股勇氣,吉利控股集團殺入了硝煙瀰漫的汽車業。但現實卻是殘酷的,勢單利薄的吉利面臨着兩種抉擇:是購買別人的核心技術,然後改頭換面,美其名曰“自主創新”?還是完全自主研發,實打實地自主創新?前一條路簡單易行卻受制於人,後一條路前景光明卻危機四伏。
  吉利也有過走前一條路的想法,其最早的發動機就來自豐田。但豐田卡住了吉利的脖子,後來不再供應吉利發動機。事實上,在豐田停供吉利發動機之前,吉利就已經在悄悄研製自己的發動機了。豐田的制裁,反而加速了吉利自主創新的步伐。
  吉利決定不再購買別人的核心技術和部件,而是自力更生,開拓一片真正屬於自己的天地。目前,吉利的發動機和變速器完全100%自給,任何一項核心技術都掌握在手心裏。今年北京國際車展,吉利23款新車集體亮相,就充分展示了自主創新的實力。
  有一個問題無疑應該引起高度重視:在跨國公司大兵壓境的時候,許多業內人士過多地強調了對方的實力,而沒有看到迅速擴大的國內外汽車市場。吉利、奇瑞等之所以能夠由小到大,由弱漸強,正是廣闊的市場為他們提供了生存的土壤和自主創新的動力。在機遇大於挑戰的情況下,吉利缺錢找錢,缺人找人,沒有條件創造條件,最終立穩了腳跟。
  另外,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汽車自主創新並非就是另起爐灶、從零開始。在世界汽車工業發展100年的基礎上,在全球化採購的浪潮中,我們沒必要證明汽車輪子是圓的,沒必要對每一個小零部件都搞技術創新,而是應該在關鍵性的核心技術上下苦功夫、下大氣力。
  自主創新,沒有越不過的門檻。許多國內老牌車企之所以缺乏自主創新的勇氣,就是因為合資的暖風把他們熏醉了,現實的利益把他們喂飽了、養懶了,他們滿足於現狀而不願腳踏實地奮起直追。因此,自主創新必須基於一種清醒的認識: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相關稿件
太陽雨:自主創新領航太陽能産業 2008-05-09
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自主創新步入新階段 2008-05-08
浙江省建立政府訂購制度促進自主創新 2008-05-05
自主創新是“製造強國”的必由之路 2008-04-25
中國工程機械:只有自主創新才能問鼎世界 2008-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