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理財産品 不應片面追求“高收益”
    2008-05-09        來源:國際金融報
  前期媒體報道的某銀行係理財産品,挂鉤幾個國內銀行H股的相對表現,産品收益率依據“15%-相對表現”支付。引起客戶不理解的是:客戶當初以為投資的是H股,即看漲H股,結果實際理財産品挂鉤的並不是股票的漲幅,而僅僅是股票的相對表現,即看好股票相關性。只有在幾個股票漲跌幅一致的情況下,才能拿到15%的收益率。結果,股票雖然漲了,挂鉤資産的相關性卻差了,導致了客戶零收益——這才是客戶不滿的真正原因,即客戶在購買産品時並未理解産品的投資理念。
  由此可見,並不是該産品本身不符合市場需求,而是由於投資者對理財産品本身所挂鉤標的的投資情況沒有足夠的認識。試想,如果當初確實有投資者看好幾個國內銀行H股的相對表現,而不是絕對表現,那麼上述銀行係的理財産品就可以滿足投資者的投資需求,同時,該産品也設定了保本機制保障投資本金安全。
  雖然理財産品“零收益”現象的出現使得投資者對挂鉤類理財産品産生了一定的質疑,但也不應將此類産品全盤否定。從海外理財市場的實踐來看,挂鉤類産品的發行已形成一定的規模並得到投資者的認可。這類産品可以與股票、商品、指數、外匯等市場上已有的投資標的挂鉤,結構設計靈活,並可完全保證或部分保證本金。應該説,此類産品可以在保障本金的前提下參與高風險市場的投資,既降低了投資風險,同時又擁有獲取高收益的機會。
  舉例來説,在中國經濟持續高增長的前提下,老百姓願意拿出錢來長期投資股市,但是否能承受得住類似2008年第一季度的巨幅調整呢?傳統的股票型基金也許不行,而“零收益”的銀行理財産品也許就更適合投資者,既保住了本金,又不必退場招來“踏空”風險,心態平和地靜候未來收益機會。
  據了解,一些銀行同時提供 “看漲”和“看跌”兩款産品,那麼可以想見,到期時,必然會有一部分客戶會是“零收益”甚至“負收益”。因此,若片面追求銀行理財産品必須是“正收益”和“高收益”,那麼必然會導致銀行選擇産品的主觀判斷風險增加,並最終使得客戶對銀行産品的自主可選擇性減弱,並進一步導致投資風險上升。
  當然,銀行等金融機構在宣傳和銷售挂鉤類産品時,也應翔實地向客戶介紹該産品的挂鉤標的及産品結構,全面揭示産品的投資風險。
  隨着2006年至2007年國內及香港資本市場迅猛發展,越來越多的投資者開始關注海外資本市場,甚至是商品、外匯市場。但由於國內投資者投資渠道的限制以及投資經驗的不足,不少投資者也只能在外觀望而已。境內金融機構開始關注到投資者的這一理財需求,除了QDII類投資工具外,2006年、2007年國內銀行也推出了一系列與股票、商品、指數、外匯挂鉤的結構性理財産品。記者日前從建行了解到,該行於2007年4月發行的一款匯得盈“H股回歸”理財産品已於今年4月底到期,産品獲得22.18%的年收益,在同期同類産品中處於較高水平。
  面對市場上推出的形形色色的挂鉤類理財産品,應理性選擇理財産品。首先,投資者無論是直接投資還是購買理財産品,都應對投資標的市場有個大概的了解,根據自己的專業能力和投資經驗選擇投資方式。其次,投資者應獨立判斷銀行的理財産品是否與自己的投資理念相契合,或通過諮詢相關理財專家後確認産品的投資方向。最後,投資者應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選擇是否購買該産品。
  相關稿件
銀行理財産品繁複 收益“面紗”後藏風險 2008-05-08
投資人民幣理財産品應該防範四大風險 2008-05-05
銀行紛紛回避高風險理財産品 2008-04-17
部分商業銀行理財産品存在六大問題[圖表] 2008-04-16
披露不透明正把理財産品引入絕境 2008-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