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中國海運(集團)總公司爆出一樁中國航運界罕見的財務醜聞。據知情人士透露,中海集團駐韓國釜山公司的鉅額運費收入及部分投資款,在春節前後查出被公司內部人非法截留轉移。目前已確認的抽逃資金總金額大約40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3億元),主要涉案人員中海集團韓國控股的財務部負責人兼審計李克江在逃。(4月13日《經濟觀察報》)
堂堂大型央企3億元離奇失蹤,實在觸目驚心。筆者之所以將這次“意外”歸咎於危機管理上的疲軟,蓋因這已是中海集團近年來發生的第二樁“資金門”事件。數億資金悄然流失,有了第一次竟然還有第二次,難道教訓還不夠嗎?如果説第一次還能“自圓其説”,那麼醜聞再現時,又找託辭掩飾管理上的“硬傷”,顯然是拿公眾的智商開玩笑了。 提及中海集團這次高額資金失竊,盤旋在筆者腦海裏的危機事件揮不去理還亂。從前些年的“三株”、“巨人”頃刻倒下,到德隆國際因媒體曝光引發資金鏈斷裂,以及杜邦中國“特富龍”事件等等,再到眼下中海集團的“資金門”,無不昭示着中國企業在危機管理方面的漫不經心、無所作為。 據報道,中海集團對此事在年前就已經“有所耳聞”,但真正立案到集團層面全面介入自查,是春節前後才開始的。這種“慢半拍”式的危機處理,豈是大型央企應有的作為?按理,有了第一次“資金門”危機,中海集團就應在最短時間內針對事件的起因、可能趨向及影響作出預測,並迅速作出反應。遺憾的是,第一次“資金門”的餘悸顯然沒有讓中海集團引以為戒。那麼,3億元離奇失蹤之後,中海會不會再現第三次危機?對中海集團來説,此次東窗事發,其負面影響不言而喻,如果不能及時控制,危機便會進一步急劇惡化,使企業遭受更大損失。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這一點對於哪怕是世界知名企業也不例外。近年來鬧得沸沸颺颺的康泰克PPA事件、日本東芝的筆記本電腦風波,以及可口可樂中毒事件等,無不提醒業界:危機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國有資産不容在管理疲軟中遭受損失。 對於頻發的“資金門”事件,難道我們真的是無能為力了嗎?答案應當是否定的———至少我們可以從找回管理者的使命感和加大財務督導力度這兩方面做起。在某些企業看來,危機管理似乎是“危機”出現時才使用的管理。這正是最典型的危機管理誤區。事實上,危機管理的基本功並不是危機出現後的工作,而是在此之前的嚴格細密的工作。倘若中海集團做到這一點,也不至於導致3億國資離奇失蹤。據報道,直至4月1日,中海集團才設立集團風險控制和管理委員會,雖説“亡羊補牢,為時未晚”,但顯然企業和國有資産已為此付出慘痛代價。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比爾 蓋茨曾經説過:微軟離破産只有12個月。而這個世界上目前市值最高的軟體巨無霸,所以能經歷一次次包括來自政府與同行的無數次“圍剿”而安然無恙,恐怕與其深刻的憂患意識不無關係。而中海集團此次“資金門”所暴露出的危機管理缺失,是否會提醒中國企業特別是央企,也該在此領域學一學微軟,及時補上一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