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能等米貴了才想起糧食
    2008-04-11    福建 曹家新    來源:經濟參考報

  最近,國際大米價格提高了30%,亞洲大米出口國紛紛&&政策,限制本國大米出口。國際大米價格上漲給香港造成較大壓力,香港米價暴漲,部分超市的大米被搶購一空,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國內有識之士也呼籲重視糧食生産。
  眾所周知,隨着我國人口增長、肉食品需求增加和生物能源與生化産品加工需求快速增長,國內糧食需求將大增,這已是不容置疑的事實。“兩會”期間,就有政協委員指出,預計2-5年後每年需進口糧食0.65億至1.1億噸,估計10年後總量缺口將在1.0億至1.5億噸之間,將臨近或超過25%的糧食戰略安全高危線。(《華西都市報》)

  對糧食的重要性,中國的政治家、軍事家都有切身的感受,“民以食為天”,“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等等都是這種感受的結果。雖然目前中國大米庫存充裕,供應主要依靠自己,但隨着國際糧食價格的持續上漲,出口國紛紛限制或者減少出口,可以想象今年國際糧食市場情況不容樂觀。這不能不使我們重新審視和思考中國的糧食安全問題。
  毫無疑問,養活13億中國人,決不能依賴進口糧食,也不能依靠國外糧田來養活中國人。但值得警惕的是,目前,在農村種田的人已越來越少,儘管國家一再調整農業政策,農民種糧不僅不要繳納一點“公糧”,還可以得到相應的補貼,但是由於農業資料的價格上漲,各種生産成本的增高,農民種糧仍然獲利甚微,導致種糧的積極性不高,農村的大部分青壯年都涌向城市打工,種田的只是一些老弱婦孺(被人戲説為“3860”部隊)。還有的索性讓田地荒蕪,田地撂荒的現象比比皆是。
  其次,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改革開放以來,國內經濟的快速持續發展,一些地方政府追求GDP的片面發展觀,以及農業結構調整、生態退耕等,使中國的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正在大量減少。據資料顯示,僅從1996年到2004年,中國耕地就已從19.51億畝減少到18.37億畝。不僅數量不斷減少,現有的耕地質量也不容樂觀。全國現有基本農田的耕地中,中産田佔四成,低産田佔32%,相當數量的基本農田基礎設施條件較差,基本農田現狀不容樂觀。
  我們不能等米貴了才想起糧食。糧食是國家和社會穩定的基礎,要養活13億人口,首要一條就是必須死守18億畝耕地的紅線,對土地實行最為嚴格的保護政策;必須切實把農業和糧食生産放在首要位置,下大決心鞏固農業的基礎地位。只有大幅度地增加農業、農民補貼,增加農民收入,讓打工的農民能發家,讓種田的農民同樣能致富,撂荒的土地才能重新種上糧食。這不僅僅關係到消除通貨膨脹問題,更關係到中國糧食的安全。畢竟糧食問題始終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一個帶有全局性、戰略性的重大問題,事關國計民生,影響社會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正所謂“手中有糧,心中不慌”。

  相關稿件
低糧價不利於糧食安全 2008-04-10
“歐洲糧倉”烏克蘭今年有望擴大糧食出口 2008-04-10
糧食儲備如何應對糧食風險 2008-04-09
糧食安全戰略將轉向自給自足 2008-04-09
徹查糧庫虛實事關國家糧食安全 2008-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