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2008-03-21 新華社記者:郭奔勝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又有新樓遭遇短命。江蘇無錫市有關部門日前證實,位於無錫鬧市區的一幢22層高樓即將被拆除,原因是城市規劃需要,用地轉讓給開發商搞CBD開發。 一年多以前被爆破拆除的67米高的“西湖第一高樓”設計年限100年,只使用了13年,而無錫市第一人民醫院使用的這幢高達98米、設計年限至少100年的大樓,只存在了7年,創下“短命樓”的新紀錄。 造價數千萬元甚至達數億元的大型建築説建就建,説拆就拆,浪費十分驚人。但面對社會質疑,有關方面給出的答案是,經營城市,盤活土地資源。看看這幾幢樓拆後的身價,就不難發現經營者們為何如此衝動了:無錫被拆樓所在的地塊出讓價格達到12億元,就地建設250米高的商業樓;而西湖那幢樓地塊更是賣到了24億元,重建85米高的標誌性建築。 不斷增多的“短命樓”充分暴露了城市規劃建設的隨意性:一是規劃隨人變,一屆政府一個城市規劃,一個市長一個城市規劃,朝定夕改,隨定隨改;二是以規劃生財,由於規劃用途直接決定土地價格,所以規劃成了城市“以地生財”的魔杖,哪能生財就往哪指;三是規劃出政績,一些決策者在不正確的政績觀主導下,從上任第一天開始拆房子一直拆到離任。 動輒炸樓,推倒重來,造成巨大的城市建設浪費不説,還讓頒佈達18年之久的城市規劃法蒙羞。這部法律規定,城市規劃必須正確處理近期建設和遠景發展的關係,必須堅持適用、經濟的原則。一個使用不到10年的大樓説拆就拆,當初急於上馬和現在急於拆除往往都不是以科學規劃為依據,而是充斥着長官意識和短期行為。當前,要高度警惕這樣的城市“規劃病”蔓延開來。對那些無視法律精神和群眾利益的規劃建設行為進行公開問責,遏止勞民傷財的“短命樓”現象反復發生。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