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2008-03-07 記者 徐培英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經濟參考報訊
近日,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發布《銀行理財評價(2008)》報告,報告顯示,2007年,銀行理財産品呈現爆發性增長。其中中資銀行收益高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打新股。報告指出,從總體情況來看,中資銀行重産品數量,外資銀行重産品設計的局面依然沒有改變。而外資銀行信息不透明、中資銀行創新能力缺乏,是中國銀行業未來發展的一個重要隱憂。 報告對2007年銀行理財的將近千隻産品進行了評價,並總結出幾個特點。 第一,
信息透明度不高,尤其以外資銀行最為明顯。外資銀行中基礎資産不明,産品結構不明的産品佔比遠遠高於中資銀行。這種信息透明度的不高,不利於市場公開、公平和公正。 第二,
總體來看,人民幣産品的投資價值要高於外幣産品,但主要原因是因為在股票市場上打新股。 第三,
股票混合類産品投資價值高於其他類産品,其他類産品的收益比較低,尤其是人民幣利率産品、外幣利率和匯率産品收益比較低,所謂的低收益,零收益甚至負收益的産品主要集中在後幾類産品中。 第四,
從中資銀行和外資銀行的比較情況來看,中資銀行的股票混合類産品超過了外資銀行。但是,如果將打新股的産品剔除之後,只看中資銀行和外資銀行同樣鏈結境外股票的産品,或者只看外幣産品的時候,中資銀行的表現則落後於外資銀行。 第五,
儘管外資銀行的表現在同樣基礎資産方面産品表現好於中資銀行,但是2007年一個顯著的特點,諸如花旗、渣打這樣的銀行,也都出現了低收益、零收益産品的現象,而且産品的數量還不少。這裡首先看一下我們對2007年産品的評價數量,經過剔除掉結構重復、銀行重復的産品之後,我們評價的人民幣産品在中資銀行是970隻,外資銀行70隻,外幣産品中資銀行是101隻,外資銀行是110隻。但是,實際評價的産品都要低於這個數量。原因就在於部分産品的基礎資産不清楚,結構不清楚。進一步比較來看,外資銀行信息不透明的程度遠遠高於中資銀行。外幣産品中,外資銀行不明産品佔比達到33%,信息不透明程度非常高。以股票産品為例,在人民幣和外幣股票産品中,外資銀行不明産品佔全部産品的比重分別高達78.6%和32.9%,遠高於中資銀行的33.3%和11.1%。 報告認為,由於人民幣信用和利率産品完全由中資銀行發行,剔除這兩類産品後按收益和風險指標進行比較,中資銀行的表現遠遠超過外資銀行。但這並不是因為中資銀行的設計能力強。剔除打新股産品後,中資銀行、外資銀行同時發行的鏈結境外股票的産品,情況完全反過來了,外資銀行的超額收益率和風險值都遠遠好於中資銀行。這説明,中資銀行設計能力較差。 報告顯示,外幣産品的發行中,中資銀行依然是主導,佔近80%,外資銀行只佔了不到15%。但是,進一步看,我們發現在外幣産品中沒有進行任何設計,只是利用利率雙軌制條件的普通産品幾乎百分之百是中資銀行發行的。而在産品設計比較複雜的股票産品中,外資銀行的佔比超過了中資銀行。所以,從這一點來看,與人民幣産品類似,依然呈現出中資銀行重數量、外資銀行重設計的局面。 報告顯示,2007年中資銀行理財産品的高投資價值幾乎完全歸功於打新股産品。得益於大牛市的環境,2007年新股發行數量和募集資金達到了歷史最高峰,全年共發行121隻,募集資金4474億元人民幣。由於發行制度中存在的缺陷,使得一、二級市場存在巨大的價差,保證了打新股的收益。從打新股産品的平均結果看,打新股産品具有驚人的高收益特徵。不僅期望收益率和超額收益率都超過了10%,即使是風險值也達到了9.05%。也就是説,平均來看,打新股的收益在99%的概率最低也有9%的收益。 金融所所長李揚認為,銀行業在2007年的利潤之高前所未有,有幾個原因。第一是息差收入提高,第二是資本市場的發展,第三是管理水平提高等。第一個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息差提高是貨幣政策的結果,這個情況是不能持久的。 此次會上,有專家指出,外資銀行的基礎資産不披露,信息如此不透明,這在歐美市場上是不可能存在的,在這一點上,我們的監管者要嚴格審查,此類産品不應該讓它在市場上銷售。另外,中資銀行的一些不合格産品也應嚴格把關,不要等流入市場出現問題了再重視。金融産品有其特殊性,賣出只是開始,服務必須跟上,目前國內一些銀行重賣輕服務的狀況應該盡快改變。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