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家]誰來抑制資金饑渴症
    2008-01-25    作者:高鶴君    來源:經濟參考報
  最近,上市公司再融資的消息不絕於耳,隔三差五總會聽到或者看到這樣的消息。再融資的背後,總是有各種各樣的故事,比如收購母公司的資産、上新項目等等。對於這種種消息,大部分投資者只抱着一種正面的態度來對待。一旦這種消息得到證實,股價都會大幅度地上升。
  但是,本週一則再融資的消息卻引起了投資者的害怕。這則消息就是中國平安的再融資消息。
  21日,中國平安披露,擬公開增發12億股A股,併發行412億元分離可轉換債。如果不出意外,平安再融資額將達到1600多億元,再次刷新國內A股市場的融資紀錄。此次平安A股再融資採用公開增發股票和分離交易可轉債兩種方式“雙管齊下”,並考慮給老股東優先認購權的模式,在國內融資市場上並不多見。讓大家記憶猶新的是,中國平安剛剛在2007年3月1日上市,募資近400億。間隔不到一年,又一次巨大的融資計劃來到了中國投資者的面前。其融資規模可能創下國內外第一的紀錄——是中石油的668億元和中國神華665.8億IPO的總和還多。
  據國內一家著名金融機構分析,中國平安去年的融資已經足以支持中國平安的發展;其償付能力達到了400%以上,遠遠超過了保險監管部門規定的100%警戒線。規模如此巨大的再融資不應該是公司業務本身的需要。
  人們推測,其巨大的再融資可能會用於擴張。平安公司對媒體的答覆也證實了這種推測:“將以開放的心態把握境內外市場可能出現的投資機會,有針對性地部署資本,推動戰略目標的實現。”
  事實上,市場上的機會永遠是無窮無盡的,對於追逐利潤的上市公司來説,資金永遠是不夠的,永遠會有資金饑渴症。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機會都能夠帶來真正的收益,並且壯大自己的競爭力。國內外無數的例子都説明,在自身沒有真正具備消化能力之前,盲目地過度擴張時常會帶來不好的後果。這就需要有人來幫助識別什麼是真正的機會,什麼不是真正的機會;並且有能力有效抑制不合理的資金需求。
  問題是,一般的投資者無法判斷什麼是屬於自己的機會,什麼是不屬於自己的機會。所以,對於上市公司來説,所有的再融資故事都可以讓一般的投資者信以為真。如果再融資的故事進展沒能按照設計的那樣進行,一般的投資者大都是認賠了之。所以,一般投資者基本不可能擔當識別者和抑制者的角色。
  機構投資者可以擔當這一重任。因為他們有專業的研究隊伍,有強大的資金實力,有職業化的經理人,有完善的調研體系,並且肩負着普通投資者的託付。但是,現在的基金經理人缺乏有效的約束機制,普通的基金投資者很難對基金經理人進行有效的約束。基金管理者的權力還是來自於行政力量,他們可以得罪一般的投資者。由於市場信息的不對稱,行政力量不可能對基金經理人的所有行為細節進行監管,這就使一些道德自我約束不強的人有可能進行利益的合謀。合謀的結果就是,本來最有能力進行識別和抑制的力量被弱化,不能起到應有的作用。
  當然,人們更有理由把這種識別和抑制的功能寄託於行政監管部門。同樣是由於信息不對稱,行政監管部門對所有企業的所有市場行為的識別也是困難的。而且,中國的證券監管體系正在向市場化方向轉軌,市場定價和自由交易將是未來的方向。所以,完全依靠行政監管力量來進行識別和抑制是計劃經濟的思路。真正市場經濟的方法,是投資者本身對自己的投資負責。
  這就是我們面對的現實:對上市公司行為正當與否的識別能力和對不正當的市場行為的抑制能力薄弱。如果這一薄弱環節不能得到有效鞏固,我們的市場還可能會面對許多的風險。其中,最大的風險是上市公司的惡意圈錢,同時,絲毫不考慮對股東的回報。這種行為導致了2001年股市的大幅度下調,直到現在人們想起來還膽戰心驚。
  相關稿件
[觀察家]要有強烈的股東意識 2007-12-28
[觀察家]對周期波動要未雨綢繆 2007-11-30
[觀察家]水溫的變化 2007-10-19
[觀察家]花團錦簇尚需根深蒂固 2007-07-27
[觀察家]企業愛講故事不是好兆頭 2007-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