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子製造企業國際化面臨資金困境
    2007-11-22    羅清啟    來源:經濟參考報
  海爾在房地産過熱的大背景下大規模進軍房地産,從其勾畫的戰略藍圖看確實不是一時衝動,其異常舉動也令輿論費解。但筆者認為,海爾涉足房地産並非新的産業拓展那麼簡單,在地産利潤豐厚的年代,這種拓展其實是在尋找新的融資替代方式,這從側面反映出中國電子製造業關鍵企業國際化面臨的資金困境。
  經過20多年的發展之後,海爾這類企業給中國製造業留下的資産實際上是産業的組織能力。在控制産業技術能力的發展上,我們與發達國家的企業還有很大差距,而這一點是一國工業體系取得關鍵性突破的關鍵環節。除此之外,海爾在現有的技術水平上開始了全球性的投資,計劃在全球獲得規模經濟與範圍經濟的優勢。
  國際産業鏈之間的分工決定了像海爾這樣的企業的産業獲利能力,不過,即使它有超強的管理能力,國際分工留給其管理能力的空間也有限,因此,我們説中國大的電子公司在資本市場上的融資能力非常有限。此外,由於發展海外龐大網絡需要持續的資金注入,而國內銀行的商業化實際也給海爾這類企業施加了戰略壓力,因為從一個企業資金安全的技術面去評估企業的發展現狀的話,銀行對這類企業的資金支持開始持更為謹慎的態度,讓證券市場投資者和商業銀行去承擔中國電子企業國際化的戰略資金任務在短時間內是不現實的。
  海爾投資房地産與TCL、康佳等企業用資金在證券市場上去套利都不能歸結為企業的不務正業,而是在人民幣升值導致的出口利潤降低與國內市場遭到外資競爭壓力而出現的一種正常融資探索。一國經濟在世界上的話語權本質是製造業務,製造業才是從國際貿易中獲利的根本,其他獲利形式僅僅是製造業獲利的變體。因此,在面對海爾、TCL、康佳等中國企業的融資困境的時候,我們不能一味地指責,我們必須在這些企業的國際化方面作出資金的戰略安排。
  美國政府已經設計出快速生産世界級企業的方式,這種方式與其説是市場化的,不如説是政府的制度安排更為合理。美國的産業發展模式一是建造世界級的資金市場,聚攏全世界的資金為自己的産業服務;二是聚攏世界級的技術,如果是一顆好的種子,這顆種子可以瞬間幻化成世界級的企業,谷歌等這類公司的迅速成長過程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美國的模式讓政府與市場走向了良性互動的軌道。
  中國完全與美國不同,我們的資本市場還處在發育初期,技術上我們處在追趕時期。因此,在為積累了組織能力的企業國際化方面,應該在資金安排上作出重點突破。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