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的總體格局已經開始由短缺經濟過渡為過剩經濟,一些行業存在嚴重的産能過剩現象。經濟學原理認為,在供大於求的條件下,價格應該下降,然而現實情況並非如此簡單。
今年以來,我國一些地方農産品價格上漲較快,特別是豬肉和玉米價格節節攀高。統計數據表明,9月份,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CPI)同比上漲6.2%。物價上漲已成為不爭的事實。産能過剩條件下為何還會出現價格上漲現象呢?對於這一現象,應從總量和結構兩方面入手加以分析和理解。
“産能過剩”只是局部現象
“産能過剩”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經常出現的現象。只有當供過於求的産能數量超過維持市場良性競爭所必要的限度,或者企業以低於成本價格進行競爭時,超出限度的生産能力才有可能是“過剩”的生産能力。 根據我國目前供求關係總量進行分析,需求拉動型增長特點十分明顯,需求總量趨熱,一方面大於供給總量,一方面仍處於正常範圍內。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由於經濟周期性因素、技術進步、要素稟賦變化、需求升級等因素,“産能過剩”只是某些行業出現的局部現象,而另一些細分市場卻出現産能不足。這種情況,既是産業結構升級的反映,也蘊含着推動競爭和結構升級的動力。 “産能過剩”既有企業發展戰略的原因,也有經濟周期和企業之間正常漲落的因素。從企業戰略的角度來看,在需求長期看好的大背景下,為避免喪失市場機會,不少企業的産能規劃一般都適度超前於市場需求。但需求具有周期性、波動性,這種波動的走向和幅度,有時會大大超出企業的預測。
“物價上漲”也是結構性上漲
一般來説,對市場總的供求關係的判斷通常採用GDP平減指數來衡量。GDP平減指數是對按現價計算的GDP與按不變價GDP差距的一種測度,也就是對GDP總體價格變化的一種綜合反映,而這其中CPI只是反映進入居民消費領域的商品價格。 從2000年以來,我國GDP平減指數各年都大於0,這就意味着我國經濟呈現出總體需求大於供給的狀況。特別是在2004年,GDP平減指數達到6.9,這一信號直接導致了當年國家宏觀調控措施的&&。此後兩年,GDP平減指數有所下降,表明相關的宏觀調控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今年以來GDP平減指數又增加到5左右,僅次於2004年的水平,這表明我國經濟正處於偏熱的狀態。 當前我國市場的供求關係具有較為懸殊的結構差異,反映在具體的物價層面上就産生了強烈的反差。今年以來以豬肉和玉米為代表的基礎農産品,在産能和銷售上出現了區域性的失衡,市場認為這些産品的未來需求將有極大的提升空間,因而它們的物價在特定時期和地區內呈現出較為“反常”的上漲趨勢。 事實上,不同行業的生産能力、銷售途徑和具體發展背景在不同時期存在差異,從而給不同消費群體造成較大的反差。當前上漲較快的居民消費價格中,影響最大的是農産品價格的快速上漲。由於普通居民對農産品的需求是相對穩定的,其價格上漲應該主要是由供給方面所造成的。
産業政策與貨幣政策影響
眾所周知,産業政策應該關注産能過剩,貨幣當局應該關注物價指數,更多的時候則是産業政策必須與貨幣政策同時配套使用。産業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動向將對各行業上市公司産生不同的影響,需要引起投資者的高度重視。 未來兩年,中國經濟增長依然樂觀,流動性依然充裕,在經濟增長周期、流動性充裕格局不變的情況下,物價上漲前景主要取決於成本方面。可以認為,資源價格仍將上漲,勞動力成本也將上漲,農産品價格震蕩向上的可能性很大。筆者認為,適度的物價上漲有利於刺激消費,嚴重的物價上漲抑制消費。在物價上漲初期,貨幣貶值效應刺激居民將貨幣資金和固定收益資産轉向收益率更高的房地産市場和股票市場。雖然成本推動型的物價上漲對企業盈利整體不利,但是,對於一些産品漲價幅度大於成本上升幅度,勞動生産率能夠迅速提高的行業和企業,其利潤可能不受影響,甚至還會有所提高,其盈利前景仍然值得看好。 筆者認為,對於那些“産能過剩”行業的上市公司,由於産業政策對其生産成本上升和行業集中度提升的作用,其當前業績和業績前景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需要重新估值。為了維護市場效率原則,由於技術層面缺乏有效的手段,總體而言,貨幣當局在治理實體經濟通貨膨脹的同時,無需特別針對股市價格&&政策措施。但是,股市價格也會受到貨幣政策的影響。由於我國股市存在比較嚴重的過度投機現象,所以管理層完全有可能採用其他比較直接的方式進行適當調控,以防止股市泡沫過度膨脹産生一系列嚴重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