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能從美泰玩具事件中學到什麼?
    2007-09-25    薛涌    來源:東方早報
  世界最大的玩具製造商美泰公司最近正式向中國道歉,稱其之所以召回上千萬件産自中國的玩具,主要是因為這些玩具存在設計缺陷,中國生産廠家沒有任何責任。國內媒體把這一事件描述成保衛“中國製造”戰役的勝利,認為美泰和美國媒體故意推卸責任,把中國當替罪羊。更有篇評論稱:“世界上還沒有哪個國家敢拍胸口保證,自己的産品百分百沒有問題。所以,以個別中國出口産品出現問題為藉口,進而否認整個‘中國製造’,其背後是否與貿易保護主義有關,又或者是西方借機‘製造’話題,我們當有清醒認識。”
  我在美國觀察這一事件,不免有別樣的感覺。
  第一,美泰為什麼道歉,如今還是個謎。從中美兩國媒體的報道中還都找不到答案。比如,中國製造的産品上使用的塗料含鉛過多,中國政府已經採取行動關閉了有關廠家。一位香港的老闆還為此自殺。顯然不能説生産過程沒有問題。不過,美泰這次召回的1800萬帶有吸鐵石的玩具更加危險。這種小吸鐵石如果脫落,並被孩子吞到肚子裏,可能導致死亡。這肯定是設計的問題,和生産無關。根據我的推想,美泰道歉至少有兩個目的。首先,美泰的大部分産品都在中國製造,這麼大的供貨商一時無法替代,對中國方面也就不能得罪。另外,美國媒體對含鉛塗料的炒作較兇,對小吸鐵石問題的報道相對不多。自己出來先召回並道歉,也是避免事態擴大的手段。
  第二,美國媒體是否存心妖魔化中國?這是不是為貿易保護主義製造話題?這個問題分析起來則複雜得多。借妖魔化中國來搞貿易保護主義的媒體當然有,CNN由魯道主持的財經節目就是一例。但是,《華爾街日報》的基本傾向就是捍衛中國,並在不久前發表文章,呼籲警惕妖魔化中國的傾向。在全球化過程中,美國內部利益分化嚴重。反對全球化的都不高興中國産品佔領美國市場,但擁護全球化的則常為“中國製造”説話。中國方面最忌諱的是把美國看成鐵板一塊,這種冷戰中的“階級鬥爭”心態,在中美的政府和民間都有甚大的市場,妨礙雙方互益的經貿往來。
  第三,中國必須塑造大國心態,不要被受害者情結纏住。在西方市場上,買賣做得越大就越容易被妖魔化,這是成功必須付出的代價,用不着大驚小怪,更用不着上升到民族主義的高度。比如,美國一些大企業,都在不斷被媒體妖魔化。沃爾瑪就是一例。再以這次美泰回召事件為例,其總裁親自在《華爾街日報》撰文道歉,稱因為塗料問題回召的産品僅佔該公司産品的0.5%,當然是“個別産品”;但是,作為四個孩子的父親,他對媒體對此事連篇累牘的報道還是非常感謝,因為那樣可以讓更多的用戶意識到這些個別危險産品的存在,更好地保護孩子。至少從表面上看,他顯得更為消費者的利益而不是自己公司的利潤操心。這種應付公共關係危機的技巧,是中國應該學習的。
  第四,從這次事件中,中國必須面對一個痛苦的現實:“中國製造”不是中國品牌。“中國製造”的危機,其實是一些跨國公司的品牌和信譽的危機。美泰主動承擔了責任,正在於要維持自己的牌子。中國無數企業不過是在給美泰打工而已。中國要想以自己的牌子進入世界,就必須放棄一味為自己辯護的心態,學一學一個世界品牌的責任。
  什麼是世界品牌的責任呢?責任之一就是對“妖魔化”的承擔。在某種意義上説,不經過“妖魔化”成不了世界品牌。道理很簡單:越大的公司覆蓋面越大,産品出問題後影響的人越多。所以,大公司産品出一點小事,媒體就連篇累牘,法庭上訴訟不斷。玩具業本是非常低技術的産業,中國為什麼生産不出自己的品牌呢?一個原因,當然是我們不了解發達國家的生活方式、文化習慣,拿不出好的設計來。其實,解決這個問題不難。請幾個外國設計師就可以了。更關鍵的問題是,我們還不懂一個征服世界的玩具公司的責任是什麼。比如,玩具業是被消費者起訴最多的行業之一,不同的國家標準不一。不了解這些,就無法進入人家的市場,不管産品製造的技術是多麼簡單。但是,不管美泰的管理有多大問題,“中國製造”是靠人家的牌子進入世界的。美泰目前的努力,也正是中國企業為了打出自己的品牌進行“學徒”的機會。所以,中國還是應該以自省的心態來看待這一事件。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