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評的關鍵在於“評”
    2007-09-14    徐殿龍    來源:經濟參考報
  無論是行政幹部還是企業領導,批評,可以説是領導及管理者們經常使用的“工具”,但是,什麼是批評,怎樣才能運用好批評,批評的關鍵在哪,領導及管理者往往是只知其用,不知其理。
  這是筆者在一些企業調研時經常遇到的場景:
  之一,剛上班,辦公室人員把一摞公司材料及情況匯總放在董事長桌上,辦事員還沒轉身,董事長一聲喝住:“這個材料不行”,“這個報表也不行”,“還有這個計劃,搞的什麼東西”。“這些,拿回去要他們重搞”。辦事員拿回材料,當有關部門來取材料準備重搞,問,這個材料怎麼個不行?這個報表怎麼了?應該怎麼搞啊?辦事員滿臉茫然,只好説董事長沒交待,你們看著改吧。
  之二,某公司小李沒有完成當月銷售任務,主管領導聞聽,將小張叫到面前訓斥到:“怎麼搞的,你是不是不想幹了,告訴你,你自己要小心了,如果下個月再完不成銷售任務,你自己看著辦!”小張戰戰兢兢地下去了,第二個月又沒有完成任務,領導氣壞了,把小張叫來又是一頓臭罵,如此反復三次,小張實在受不了最後離開了公司。
  之三,一個老闆在很多商場裏面有專櫃經營自己的産品,一次他在暗訪中發現一個銷售人員拿着産品和隔壁櫃&的一個營業員在聊天,他非常生氣,當即把這個銷售員狠狠批了一通,批完後還不過癮,還要這個營業員寫認錯書,保證下次再也不犯這種錯誤了。當他要離開櫃&時,這個營業員小聲告訴他,老闆,我不是聊天,而是和別的廠家商量怎樣才能賣好我們的産品。頓時,老闆臉紅了,但是,這個營業員再也沒來上班。
  有調查表明,在職場中,員工的挫折感産生的主要或者直接原因就是源於管理者的批評。
  現實管理經營中,一些管理者在批評時往往重“批”輕“評”。久而久之,導致被批評者要麼不服氣,要麼有怨氣。結果不僅沒有達到批評的目的,還與批評所要達到的目的相去甚遠,甚至相反。
  批評的目的在於通過批評達到糾正、幫助、指導的目的,使被批評者找出問題、看到差距,明確事理,清楚方向,避免重犯。那種只有“批”,沒有“評”的批評,不是完整意義上的批評,也不是正確、全面的批評。
  批評的目的不是把別人整垮,而是幫助他成長,不是傷害別人的積極性,而是更加充分地調動被批評者的積極性和潛能,幫助他清醒並自覺地把事情做得更好,所以批評是一個説理的過程,要用足夠的理由和事實證明他是錯了,並明確、直接、客觀地指出他的不足和錯誤,説明錯在哪,錯的後果是什麼,應該如何改正等等。
  被人們奉為“經營之神”的日本實業家松下幸之助,在員工面前恩威並施,他訓導人時,儘管口吻嚴厲,態度暴躁,但卻是直言不諱,以理服人。他曾經這樣説過:“任何人難免犯錯誤,即使是一些職務很高的人也不例外。對於我們公司幹部的過錯,我絕不會視而不見、對他們採取姑息寬容的態度。相反,我要提出書面批評,提醒他們改正錯誤。”曾經受雇於美國鋼鐵大王恩卡耐基、年薪百萬的職業經理人施考伯有一句名言:“世界上極易扼殺一個人雄心的就是他上司的批評。”
  因此,各級管理者要學會批評,用好批評,使員工在批評中成長,使企業在批評中更有凝聚力。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