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脹冬天已至 普通投資者如何禦寒
    2007-08-10    作者:葉檀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關於通脹的爭論可以用如火如荼來形容。半年上千億來路不明的美元和央行繼續以每年2000億美元以上的規模注入流動性,要讓中國資産價格停止發燒是不可能的。而對於某一群體的加薪以及氣候災害等方面的變化,導致食品價格也快速上升,各種現象表明,我國已進入繼1988-1989、1993-1994年之後的第三輪通脹期。
  伴隨着通脹而來的將是財富的重新分配,還有股市在數年後的走熊。通脹會讓擁有金融控制權的內外資、收入超過通脹幅度以及輕鬆享受資本市場紅利的人群得利,國外地産基金在中國大城市房地産收益超過50%的比比皆是,而中低收入階層將成為主要受害者,如果這一階層為意氣所逼,將再增加一重苦難:成為唱空者兌現預言的墊腳石。
  冬天來了,普通投資者如何禦寒?
  禦寒招術一,準備糧草,拋棄存款養家的誘惑。多數不能幸運地成為資本家(擁有一定程度的金融控制權)的普通人,僅僅從維持生活水準這一保守目標出發,他們資産贏利至少要達到每年5%以上———這是目前一些研究機構對於7月份CPI數據的估計。以筆者看來,加上房價上漲等因素,贏利起碼要在10%以上,除了股市與樓市,個人投資者可以選擇的市場還包括古老的黃金白銀市場,越是通脹期,這些古老的價值象徵越是會熠熠發光。
  禦寒招術二,在泡沫崩潰前,成為與資産溢價相關的上市公司的股東。A股市場昨天總市值突破21萬億元,逼近22萬億元,首次超過GDP總量。相關的好消息還包括,工商銀行昨天總市值首度突破2萬億大關,成為僅次於埃克森美孚、通用電氣和微軟的全球第四大上市公司。地産股不甘落後,在一片口水聲中,萬科一個月股價上揚了七成多。
  這不是對唱空派的嘲弄,而是資産價格狂歡時代來臨的真實寫照。但我們要注意一個巨大的風險———股指期貨,新的傳言是股指期貨在年底左右推出。股指期貨的來臨,意味着這個市場將會發生本質變化,游戲規則變了,可以做空了,普漲時代與個股配置時代結束,對衝時代來臨,對於普通散戶而言,只意味着一個結果,散戶時代終結了。一九行情與二八行情,大象狂舞與期貨概念股上攻,無外乎是機構為股指期貨時代的到來在囤積糧草。在此情形下,中小散戶應該盡快尋找到“組織”。你不需要太深地了解哪家上市公司資質,你更需要了解的是基金的行情與過往的業績,選擇投資對象。到股指期貨推出之前,我國股市會經歷一個狂炒藍籌股的階段,直到炒糊為止。
  禦寒招術三,適當投資國外資産。人民幣相對美元處於升值期,相對於歐元等貨幣則處於上升期,從“911”以來,美元對主要貨幣貶值了20%以上,因此,在通脹期尋找到相對堅挺的貨幣進行投資,甚至投資到估值相對低窪的H股市場,不失為減少風險的良策。
  我們處在資産價格狂歡時代,不論有錢的沒錢的,都在削尖腦袋成為股民基民,為的是搭上財富號資産快車,否則在這一輪財富分配中,邊殘羹都吃不上。這不是中國獨有的現象,其他國家同樣如此,國際新興資本市場的表現與中國股市基本同步,這説明地不分東西南北、人不分紅黃黑白,大家已經成為同一戰壕的戰友。是被挾裏也罷,是輸誠也罷,沒有一個國家更遑論個人能夠抵禦全球貨幣流動性極度膨脹這一怪胎。
  敏感者應該覺察到對於股市的主導意見已經發生了轉變。自“530”之後,面對節節上漲的股市,輿論的泡沫之爭怪異地處於沉默之中,大學生炒股、和尚炒股等煽情報道不見久矣。如何保護資本市場,如何利用資本市場進行資源優化配置、促進中國本土産業的升級換代,成為主要思考目標。從另一個角度説,股市的自然崩盤未必不是釋放流動性的最好途徑,這樣才能開始新一輪財富分配,以容納新的流動性。對於普通人而言,與其儲備糧油,不如投股於糧油與黃金公司。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