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油、買礦,不如買下競爭對手
    2007-08-06    陳曉彬    來源:經濟參考報
  自打中國成了外匯儲備的世界冠軍後,很多人為怎麼花這麼一大筆錢出謀獻策。有的建議買石油,有的提出買礦石,儲備起來;也有人説買幾個“小貝”,讓“國足”衝到哪哪……筆者覺得,買下中國企業在國際競爭中的對手,才是個好選擇。
  權威部門認為,中國的對外投資進入了快速增長階段,對外投資已成為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新一輪對外合作的重點。看來,中國經濟也要沿着當年西方列強的軌跡發展——從商品輸出轉向資本輸出。果如是,看看這些國家在資本輸出方面的經驗和教訓,既師夷之長,也鑒夷之短,可能對我們有所裨益。
  筆者曾在香港大商店以意想不到的便宜價格買了一雙英國名牌皮鞋,外觀、質地看著都挺好。但翻過來一看,在鞋底上印着“MADE IN INDIA(印度製造)”。英國是老牌工業國家,能造出先進的做皮鞋的硬體設備,也有款式設計、品牌推廣等軟體條件。印度有豐富的皮革資源和充足的勞動力,又有了一個頗具規模,有一定消費能力且受英國文化影響很深的中産階層的。這種能把自己的資金、技術優勢與投資地的自然資源、勞動力以及市場等方面優勢較好結合起來的對外投資項目,是百多年來西方發達國家的老套路了。稍有經濟學和經濟史知識的人都知道。筆者只想指出的是,這老套路至今百試不爽。
  説到對外投資的敗筆,不能不提及前外匯儲備世界冠軍日本的做法。多年的商品輸出,攢足了大筆外匯,“廣場協議”後日元大升值,日本人一下子覺得自己闊了起來,於是大手筆對外投資,大有要把整個美國買下來的氣勢。摩天大樓、電影公司、音樂公司、高爾夫球場盡收囊中。日本人造的攝影、音響設備可能不比美國貨差,但拍大片,玩搖滾絕對不是美國人的對手。覺得自己手裏有了幾個錢,就敢在自己的弱項領域去投資人家的強項,結果,後來不僅如數吐出了這些投資項目,還蝕了不少本錢。當管理國際機場、弄私募基金玩資本等方面都還不是我們的強項時,對外投資於這些領域,成效如何,不能不讓人捏把汗。
  從近些年發達國家對中國投資的策略看,筆者覺得買下競爭對手可能是他們最有眼光的選擇。可能就具體某個企業、某項産品,或某個品牌而言,中國企業還不是大跨國集團的對手。但總體而言,在一般製造業領域,中國企業已經具備令外人不安的競爭能力。特別是在潛力巨大的中國國內市場上,本土企業有很多國外企業難以企及的競爭能力。經過多年的精心布局,先是合資,後是獨資,從綠地投資發展到兼併收購,跨國集團已經或正一步步把許多具有競爭力或潛在競爭力的中國企業、品牌——大到工農業機器設備,小到壓力鍋、搽臉油——收到自己麾下。能中為洋用的,他們就先用着,一時用不上的,則冷藏起來。
  最近,媒體正把幾件跨國並購案炒得沸沸颺颺。筆者覺得與其空喊什麼“經濟安全”、“民族品牌”,不如認真研究研究這些案例,看看人家是怎麼買下在中國的競爭對手的。我們也不妨在自己已經具備較強國際競爭力的領域,買下尚存的競爭對手。能洋為中用的,就先用着,一時用不着的,也把它凍起來,省得添亂。
  相關稿件
“葡萄農莊”帶動農民增收 2007-07-20
奧運官方票務網站成為網民訂票首選 2007-07-13
中美生物安全實驗室研討會在京召開 2007-07-11
我的1997:親歷偉大歷史時刻 2007-06-29
註冊量突破530萬 CN域名註冊量全面超越COM 2007-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