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端農産品市場的前景廣闊,利潤豐厚,必然是未來國外農産品進入中國市場的主要路徑、主要戰場。以中國農産品種類之豐富,農業科研實力之雄厚,地域之遼闊,適種品種之多,我們根本沒有理由妄自菲薄、自慚形穢。 7月下旬開始在北京、上海兩地銷售的“越光”牌日本大米,十多年前曾被河南省原陽縣農科所引種過,終因其“有毛病”而被淘汰,原陽縣本地産的大米“黃金晴”無論從産量、管理容易度,還是從品質上,都超過進口産品。“黃金晴”大米也出口國外,但價格每公斤僅4元,而由中糧集團進口的“越光”大米成本價約為34.81元/公斤,零售價每公斤則賣到了99元的“天價”。(《河南商報》8月2日)
有國內農業專家親身試種體驗,所謂“越光”大米的品質超群之説不攻自破,但是,中國的“黃金晴”在與日本的“越光”價格對戰中徹底敗下陣來卻是真真切切的。“越光”的天價是通過兩次包裝而來的,第一次是在其國內,通過品牌化的運作,使之得以身價陡漲,比大眾消費的大米價格高出一截;第二次是在進口環節上,負責進口銷售的中糧集團走價格暴漲的包裝路線,以遠高於進口成本價的價格,試圖在中國消費者心目中樹立日本天價大米的“高貴門第”。很顯然,國産“黃金晴”之所以落得個“小姐的身子丫環的命”,跟這兩個環節的缺失密不可分。 農産品走特色化、品牌化之路是個老問題,各地提出來已經很久,一些品牌化的農産品也開始出現在超市及其他流通市場,但是依然沒有解決品牌做大的問題,各類農産品的品牌市場化運作力度不夠,沒有形成跨地區跨省的全國意義上的品牌群雄並起的格局,更多是處在偏安一隅的狀態下,一出了本縣本市本省就泯然眾人矣。因此,包括“黃金晴”在內的優質特色農産品仍大有作為,仍需努力。而靠進出口環節提升自身産品的價格顯然是不現實的,我們看到更多的,是出口初級産品大打低價戰,而且是“自相殘殺”,讓外商坐收漁利。在整體的鼓勵出口創匯思路調整之前,看不到借進出口再包裝提高國産農産品價格的可能。 問題就出來了,為什麼中糧集團樂於用“天價”包裝日本大米呢?因為它看到了一個龐大的市場——沿海發達城市的富裕階層。從“天價”大米的銷售火爆,隱約可見電影《大腕》中的經典&詞的普適性:什麼叫成功人士?就是只買最貴不買最好!中糧集團不過是抓住了高端消費者的“畸形”心理,順勢而為了一把。以價格為標準對大米分層次經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發展的必然,但是這並不等於我們應該將國內的高端農産品市場拱手讓給進口農産品,更不等於我們應該人為地將國外的農産品塑造成高端農産品的強勢形象。 國外農産品一般生産成本高於我國,本就沒有價格優勢可言,唯一可以玩的概念就是“品質”,“品質”的潛&詞就是高價。高端農産品市場的前景廣闊,利潤豐厚,必然是未來國外農産品進入中國市場的主要路徑、主要戰場。不要小看了此次進口的24噸日本大米——身負投石問路的使命,市場的火爆,將使進口商胃口更大,也將增強日本推動中日農産品貿易力度的信心。世界貿易組織的農産品貿易談判一直是困擾各國的最大問題,原因很簡單,農産品是欠發達國家中佔人口比例最大的農民的主要經濟來源,輕易松口後果不堪設想。 既然客觀存在這樣一個富裕階層的高端農産品市場,為什麼我們自己就不能也順勢而為一把呢?以中國農産品種類之豐富,農業科研實力之雄厚,地域之遼闊,適種品種之多,我們根本沒有理由妄自菲薄、自慚形穢。況且,數以億計的農村勞動力的創收依然離不開農業的升級換代,而國産農産品高端市場的最終形成不僅僅考驗着農業科研工作者、地方政府、新型農民等等,還考驗着農産品市場運作模式創新之路能走多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