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到了年中,該是上市公司公布年報的時間了。每年的這個時候,都是普通投資者提心吊膽的日子,因為以前總是有一些不知道從哪冒出來的“地雷”突然引爆。但是,今年卻是一片的喜氣洋洋,上市公司的業績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顯得花團錦簇,煞是好看。 先看看這些數據吧。 截止到7月23日,滬深兩市已有61家上市公司發布了2007年度半年報。據統計,這61家公司的凈利潤總額已達44.09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83%,業績增長態勢明顯。同時,亦有700余家上市公司發布了中期業績預告,預計2007年中期凈利潤將達到1400億元左右,較去年同期增長77%。 如何看待這些數據呢?當然應該是高興,賺錢了嘛。對於國家來説,上市公司業績得到大幅提高,意味着中國企業的競爭力在提高;對於投資者來説,迎來了熱氣騰騰的牛市,能得到豐厚的投資回報,確實是一件兩全其美的好事情。 但是,拍掌叫好之後,我們還是要冷靜下來,梳理梳理:這種增長牢固嗎? 首先的一個視野是,企業長期增長的內在動力是否充足。回答應該是“是”。因為股權分置改革使大股東和小股東、普通投資者的利益趨向一致,尤其是在進行股權分置改革的同時,很多上市公司建立了相應的激勵機制,這種激勵機制相當於動力傳導系統,有效地推動了上市公司尋找競爭力提高的途徑。 另外一個視野是,中國經濟增長的後勁是不是充足。回答也應該是“是”。中國經濟自改革開放以來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長,同時帶動中國居民的財富不斷增加。這兩重因素:增長和增加正在形成良性互動,推動中國經濟結構的轉變。這種結構的轉變既包括了經濟結構,也包括了消費結構。這種良性的互動帶來了兩個結果,一個是經濟增長的質量不斷提高,儘管有種種困難;另一個就是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 這兩個視野是一種大的、本質的定性。在這種大的、本質的定性之後,再來看其內在的具體因素,就會發現很多的隱憂。 隱憂之一,企業長期增長的內在動力足夠充分之後,企業會以什麼方式推動增長。從已經公開的數據看,相當大部分是一種外生性增長,比如説,資産注入和資産重組。另外一部分是投資收益,既包括了證券投資,也包括了交叉持股。統計顯示,交叉持股比例超過20%的上市公司有24家,超過10%的有43家;持股市值在一億元以上的有179家,五億元以上的有76家,10億元以上的有37家。一個令人咋舌的數據是,金陵藥業(000919.SZ)持有股份的上市公司數量高達46家。這種增長令人起疑:是專注於主營業務,還是專注於投資業務?真正紮實的增長還是主營業務的快速提高。 隱憂之二,快速增長的行業大都是能源消耗性的産業,這些産業快速增長的背後,是一種粗放型的增長模式,缺乏創新型的增長。而一種充滿活力的經濟體應該是在企業家精神的引領下,不斷推出新的産品、新的服務、新的資源運用方式,實現創新型的增長。這种經濟領域的創新帶動生活方式的改變書寫了人類進步波瀾壯闊的畫卷:鐵路、汽車、電信、互聯網。每一次革命性的創新又帶動依託於基礎創新的、滿足人類生活、改變人類生活的系列服務、産品的創新。 所以,在我們為中國的企業業績拍掌叫好的時候,還應該更加關注中國企業增長的質量、內生性增長的持續性和創新能力,這些才是根深蒂固的源泉。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