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肉麵限價原來是為定級收費製造煙幕
    2007-07-20    修仰峰    來源:中國青年報
  蘭州牛肉麵限價事件余波未了,一些媒體開始探究蘭州市物價局“限價”背後的東西。7月18日《工人日報》的一篇追蹤報道就頗有剔肉見骨的架式。報道中,記者引用當地有關人士的一段話:“限價只是表象,要害在於分級,為今後行政收費鋪路。”
  蘭州牛肉麵限價引發一場全國性的激辯,無論正方反方,大都圍繞“限價”展開:政府部門該不該伸手干預市場、限價能取得多大效果等等,確實忽略了與“限價”密切相關的“定級”這一面。“限價只是表象,要害在於分級”這一判斷是否成立?進言之,“限價”的最終落點真是“行政收費”嗎?
  弄清疑問的一個穩妥辦法就是重新梳理事件的來龍去脈:7月初,牛肉麵限價事件經媒體披露後,迅速引發輿論風暴;蘭州市物價局隨後召開座談會,蘭州市物價局副局長魏立中介紹了限價的原因和目的:“此次政府干預並不是單純的限價,而是重在分等定級,促進蘭州牛肉麵優質優價發展。”(7月11日《蘭州晨報》)
  魏官員板上釘釘的發言證實:“限價”確實不是蘭州市物價局的最終目標,“定級”才是他們的重中之重。
  那麼,“分等定級”又是如何實施的?搜索有關報道,大致是這樣運作的:第一,牛肉麵經營者須按規定申報等級;第二,由蘭州市物價局牽頭組成“等級評審委員會”,根據經營環境、技術力量等將牛肉麵館評定為特級、一級、二級、普通級等4個等級。一級可按規定自行確定價格,二級可在普通級的基礎上加價8%;第三,牛肉麵經營者亮證經營,按批准等級的相應價格收費。
  既然有“定級”,蘭州市物價局也就有了“定級權”,也就是審批權。在目前的環境下,不少部門的行政審批往往是與收費&&在一起的,在有些地方,簡直就是為了“收費”而“審批”。
  而到目前為止,蘭州市物價局並沒有向社會公開説明:與“分等定級”有關的每一個環節都是免費的。公眾自然會問:牛肉麵館定級收“定級費”嗎?頒發證書收“工本費”嗎?證書年檢嗎,如果需要,收多少“年檢費”?
  到這裡,我覺得,輿論對蘭州牛肉麵限價事件的關注重心應該從“限價”轉移到“定級”:定級的公平、公開與透明,以杜絕為評上好等級而出現暗箱操作、權錢交易等弊端。較之該不該用行政手段干預市場,它涉及更為關鍵的問題,就是政府部門是否在“巧妙”地以限價之名,行權力尋租之實。
  對蘭州市物價局來説,當務之急是用實際行動自證清白:從定級、頒證到之後的年檢,真的是為了“規範牛肉麵發展”,除此之外沒有一己私利,更與創收沒有關係。否則,很難消除公眾的疑慮,“限價”行動也將失去最後的正當性。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