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暑令”緣何成了一紙空文
    2007-06-13    新華社記者:蘇萬明    來源:經濟參考報
    衞生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國家安監總局、全國總工會四部門8日通知要求,加強工作場所夏季防暑降溫工作,勞動者在高溫天氣下露天工作應當得到高溫津貼。隨後,濟南市建委也通知要求,氣溫達到37攝氏度以上,全市所有施工單位要停止一切露天施工作業。
    連日來,我國許多地方出現高溫天氣。許多地方的有關政府部門發布了各式各樣的“防暑令”,特別體現了對農民工群體的關懷之心。然而記者走訪發現,“防暑令”在一些地方沒能真正落實。在氣溫超過37攝氏度的9日午後,在濟南市山大路、花園路等地的許多企業建築工地上,烈日烘烤下的鋼管和水泥墩子熱得燙手,但是工人們仍然揮汗如雨,忙着搭腳手架、澆水泥、平整地基。酷熱之下,許多農民工乾脆脫掉了安全帽,頭頂着濕毛巾施工。毛巾很快幹透,他們不時拿起水管沖洗一番,接着“披巾上陣”。
    為什麼“防暑令”在這些工地上成了一紙空文?
    一些部門近來&&的“防暑令”,可操作性不夠強。有的“防暑令”規定很籠統、很含糊,有的前提條件太多、不夠堅決,最終難以有效規範用工單位的行為。比如,對高溫歇工後農民工工錢怎麼算這個關鍵的問題,許多“防暑令”沒有明確規定;一些“防暑令”規定了勞動者高溫作業“應當”得到高溫補貼,但是,補多少、怎麼補、不補又怎麼罰,卻缺乏相關細則。採訪中,一些農民工反問記者:以前幹活時沒有裝涼水管,現在裝了,這算不算高溫補貼?
    同時,由於許多企業還沒有形成自覺保護農民工的意識,有關部門&&“防暑令”之後,宣傳不夠、跟蹤落實不力,使“防暑令”最終有名無實。採訪時,許多農民工&&,並不知道有“防暑令”,更談不上“依法”保護自己的權益。濟南“防暑令”明確規定了氣溫超過37攝氏度停止一切露天作業,但“防暑令”&&之後,由於缺乏跟蹤檢查,一些用工單位就明目張膽地頂風而上,我行我素。
    此外,也有不少農民工&&,他們不願甚至不敢接受“防暑令”。有的農民工擔心不幹活了沒工錢;有的&&即使中午不幹活了,呆在鐵皮屋裏其實也不比外面涼快,還不如幹活掙錢;有的則擔心高溫補貼最終還從自己的工資裏扣。還有的農民工&&,他們對將來能否“按時發工資”都還提心吊膽的,休了高溫假將來沒了工錢怎麼辦?最終,他們乾脆選擇了頂着烈日幹活,這樣心裏才感覺踏實些。
    目前我國有近兩億農民工,這是一個龐大的社會群體。“防暑令”在一些地方成了一紙空文提醒我們:只有政府部門充分考慮和保障農民工的需求,企業自覺強化社會責任意識,農民工自身也自覺維權,全社會形成理解、保護、尊重農民工的積極氛圍,才能日益改善農民工的生存發展環境。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