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考慮到我們的統計制度不完善、方法欠科學、考核不嚴格、造假“水分”時有所見,以及研究的不確定性等因素,恐怕還是保守一點估計比較“保險”。預言兩年後我國勞動力由過剩轉向短缺,或許論據尚不全面,至少預期時間可能早了點。
正當“就業難”呼聲不斷,“給職工加薪”成為社會熱點之時,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於近日發布一項報告認為,至遲到後年,全國將出現由勞動力過剩向短缺轉變的“拐點”,而這一轉變將帶來城鄉勞動者工資的上漲。報告傳遞的信息,對於被“就業難”和“工資增長緩慢”困擾的普通勞動者來説,無疑是“利好”消息。但是,報告的結論或者預期果真會那麼快就變成現實嗎?
我國勞動力市場的主要資源來自農村剩餘勞動力。目前的普遍説法是其絕對數在1億到1.5億之間。而上述報告認為這個數據並不準確,目前40歲以下的農村剩餘勞動力的絕對數只有5000多萬。據此才有“過剩轉向短缺”的結論。
我國農村剩餘勞動力究竟有多少?每年城鄉新增勞動力有多少?勞動力市場每年可以吸納消化多少?至少現在看都是約數,是統計或研究出來的。考慮到我們的統計制度不完善、方法欠科學、考核不嚴格、造假“水分”時有所見,以及研究的不確定性等因素,恐怕還是保守一點估計比較“保險”。即使不看數據,只看身邊的就業狀況,大約也沒有多少人相信,兩年後就出現就業由難而易、勞動力由過剩變短缺的根本性轉變。
上述報告還指出,早在2004年我國就出現了以“民工荒”為表現形式的勞動力短缺現象,而且已經從沿海地區蔓延到中部地區,甚至勞動力輸出省份。這個表述是事實,但由此推出兩年後就出現勞動力短缺的結論卻未免失於簡單。最早出現“民工荒”的廣東的情況表明,那裏的企業技術升級換代、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對勞動力需求由單純的體力型向技術技能型轉變是造成“民工荒”的主要原因,農民工由於權益受損而“用腳投票”是另一原因,可見那裏的“民工荒”與單純的勞動力短缺不是一回事。至於中西部新近出現的用工緊張,既與那裏的開發、崛起,發展勢頭強勁有關,也與那裏大量興起的勞動密集型中小型企業技術含量低,吸納了大量缺乏技術技能的廉價勞動力有關。一旦那裏發生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同樣會出現勞動力過剩而非短缺問題。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預言兩年後我國勞動力由過剩轉向短缺,或許論據並不全面,至少預期時間可能早了點。倘若據此決策,恐有失誤之憂。
工人工資增長是不是一定要等到勞動力出現短缺時才有可能實現呢?不儘然。儘管我們總是聽到某些專家説“剩餘和廉價勞動力是我國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優勢”,但大量利潤被外國人賺走和大批我國工人工資處於低水平,以及國內需求增長緩慢、國際貿易面臨人民幣增值壓力的現實,已經使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這種狀況不能再繼續下去了。政府&&措施要求企業給職工增加工資,也並沒有與勞動力是否過剩或短缺相&&。
在勞動力並不短缺時就給工人加薪,會不會因為增加企業成本而導致撤資遷廠呢?去年9月廣東普遍提高最低工資標準時,也有人&&了這樣的擔心,但廣東的態度是,“不怕廠商揚言遷廠”。就是説,不能因為資本的利益而損害工人的利益。事實證明,提高了最低工資標準之後,多數廠商還是留了下來。因為,決定投資意向的不僅有人工成本,還有政策、環境、市場等多種因素,擔心提高工人工資會阻滯經濟發展的顧慮是不必要的。
“我國勞動力將由過剩轉向短缺,勞動者工資將隨之上漲”是一個發展趨勢,還需要一個過程,我們應該有所認識和準備,同時,也要面對現實,保持清醒,先把眼前的事情做好。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