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文化産業必須加大科技含量
    2007-04-27    馬相武    來源:經濟參考報

  加入世貿組織過渡期結束之後,我國文化産業面臨更加複雜的競爭格局。我國文化産業要立於不敗之地,必須不斷加大文化産品的科技含量,在推動文化興貿的同時,也要實施科技興貿。
  目前我國文化産業的進出口格局總體上不樂觀,需要培育具有競爭力的增長點,這就要求文化産業的核心企事業單位加快引進消化國際先進技術。目前,我國文化産業在高新技術産品出口方面,外商獨資企業仍佔據主導地位,如何提高國有企業、集體企業和民營企業的出口競爭力可謂迫在眉睫。從科技和文化開發角度看,就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從技術、生産和消費的角度講,就是提高自主成果的轉化。文化産業的基本政策扶持的立足點就在這裡。
  文化産業的政策扶持力度需要進一步加大。這包括政府綜合運用財稅、金融、政府採購等政策,即加強引導的力度。文化産業的進出口水平提高,主要靠文化産業集聚區的整體進出口特別是出口水平的提高。要幫助中小企業積極參加國際博覽會,支持其出口營銷。建立信息服務中心、創業服務中心和生産力促進中心,對於文化産業需要的核心高新技術,採取聯合攻關的舉措,同時也要尋求國際合作機遇。聯合開發體制既有産學研聯合,又有官産學聯合,包括政府機構、大學和民營企業聯合。
  從政府角度,需要重視的程序排在第一位的是知識産權和專利,第二位是技術成果的成熟度和轉化的可能性,第三位是社會化生産。筆者認為,目前的法規和政策還很不完善,包括知識産權的保護和限制,高級人才的引進和外流限制,還包括對外吸引技術、技術投資和人才投資,對外技術諮詢和信息蒐集。
  文化産業有實力的企業需要加強産業資源的轉化能力。雖然最近幾年我國文化産業的絕對規模快速放大,但是,相對規模依然偏小,佔據GDP的比例還是無法和先進國家和地區相比。其中主要原因,一是技術和文化的含量太小,二是國內外傳播尤其是國際傳播效應太差。加入世貿組織過渡期後,我國文化産業高新技術的絕對規模和相對規模都會繼續快速增長,這其中最關鍵的還是技術含量和相對規模的大力提升。相對規模偏小的後果就是中國文化産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薄弱,主要産品在國際市場上的佔有率還很小,而且也十分不穩定。發展文化産業最急迫的任務就是盡快實行結構升級,要讓文化産業的核心領域不斷生産高附加值的高端技術和産品。各地政府急需通過建立面向企業的創新服務體系,來加強文化産業的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特別是建立文化産業領域的企業技術創新中介機構,並不斷完善企業創新收益的分配製度。
  這就需要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文化體制和教育科技體制的改革,其核心是加強競爭機制,確保具有創新能力的企業成為創新主體,並且建立産學研、官産學多位一體的創新體制。其次是盡快改變多年來通過簡單出讓市場換取技術的路線,代之以“以競爭換技術”的政策和策略,提高市場准入門檻。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