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國際知名諮詢公司波士頓最新發布的《銀行業價值創造報告》顯示,與世界成熟同行相比,中國銀行業的利潤來源仍然是傳統的存貸款業務和與之相伴的驚人存貸款利差。要想達到世界成熟同行的水平,中國銀行業要走的路還很長。
利潤過於依靠利息差是我國商業銀行的一大軟肋。利息差收入佔國內銀行機構主營業收入的絕大部分,四大商業銀行平均在90%左右,股份制商業銀行平均在80%左右。這與外資銀行的差別很大。國外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收入佔全部收入的比重都在30%以上,如美國為38.4%,日本為39.9%,英國為41.1%,瑞士銀行達到53.4%。而且,中間業務的比例還在上升,目前,成熟銀行50%以上的利潤來源於中間業務。以花旗銀行為例,它只有20%的收入來自於存貸款利息差,80%的收益來自它提供的特色服務。花旗的資本就在於它有一支專業的理財諮詢隊伍,通過投資性理財、外匯買賣來實現增值。
吃利差在某種程度上削弱了中國銀行業向更高業務拓展的動力。《銀行業價值創造報告》顯示,在中國,一筆交易銀行可以輕鬆賺到至少300個基點(1個基點等於萬分之一)的利差,而在成熟的市場上,能達到20個基點已經很不錯了。利息差作為穩定的收入來源,很容易使銀行産生惰性,使銀行追求市場差異化發展戰略的動力受到削弱。同時,我國銀行貸款大部分流向國有企業,這種客戶分佈格局給中國銀行機構帶來了很大風險,既容易形成壞賬,也導致風險過於集中、銀行獨立決策性降低。
另一方面,由於這些商業銀行依賴凈利息差作為它們的主要收入來源,那些上市的國有商業銀行,很容易受到來自於其股東要求它們增加信貸從而增加利潤的壓力。
國有商業銀行要增強競爭力,必須擺脫“利差”困局。在資産業務和負債業務兩項傳統業務中,銀行是作為信用活動的一方參與;而中間業務則不同,銀行不再直接作為信用活動的一方,扮演的只是中介或代理的角色,通常實行有償服務。因此,只有當中間業務在我國銀行業務中佔據相當比例,我國銀行業才能迎來一個新的發展機遇。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