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主義政策正將美國推向戰略困境
    2007-04-17    作者:嘉幹    來源:中國青年報

  近年來,中日兩國政府及學界就中日關係進行了深入研究與探討,有關課題和建言層出不窮。筆者注意到,日本近年來多次提出,日本與中國在價值觀上根本不同,強調日本奉行民主自由價值觀,因而只能與同等價值觀的國家結成合作夥伴。未來的中日關係的性質是否最終取決於“價值觀”?意識形態在國家關係中到底起什麼作用?或者只是個藉口,這不僅僅是中日兩國之間的問題,而是一個國際政治現象。 

意識形態在國家關係中的作用 

  縱觀近代主權國家間的戰爭史,真正因價值觀(意識形態)不同引發的戰爭微乎其微。如果説,意識形態曾經在哪一次戰爭中扮演過主要角色,那就是冷戰了。美國的“凱南報告”中,阻止共産主義蔓延是西方對蘇聯發起遏制戰略的主要理由。美蘇在各自的勢力範圍內,推行所奉行的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所以冷戰又稱為“意識形態之戰、體制之戰”。然而,有的歷史學家並不接受這個結論。冷戰研究者更傾向於認為,冷戰是兩個超極大國為爭奪霸權展開的意識形態大戰,或者説意識形態只是爭奪霸權的手段。所以當時將美蘇兩極劃分為社會主義陣營和資本主義陣營。冷戰究竟是價值觀之戰還是兩大國爭奪霸權之戰?冷戰結束是否是價值觀成敗的結果?這是留待歷史學家研究的大課題。這裡不做深入探討。 
  有一點是肯定的,研究冷戰有着重大的現實意義。因為冷戰延續下來的思維模式仍然在影響着國際關係的方方面面。在亞洲,隨着一體化問題的出現,日本提出“相同民主價值觀國傢伙伴關係”的説法,質疑不同價值觀國家間實現一體化的可能性,借此削減中國對東亞的影響力。在歐洲,不論是東擴還是部署導彈防禦系統,其實質無非是為了進一步鞏固前蘇聯地區奉行的現行體制和西方價值觀。在中東,一場伊拉克戰爭,引來了無數對戰爭意圖的猜測。但價值觀因素仍然是發動戰爭者用來支撐其戰爭動機的主要説辭。可見,打着價值觀旗號,結成以價值觀為標準的統一戰線,似乎成了21世紀的一個國際政治現象。 

軟實力和硬實力 

  進入21世紀,美國有人提出“軟實力”概念,認為一個國家的國際影響力由硬實力和軟實力組成,缺一不可。而當今軟實力最強的國家非美國莫屬。這一論點使得“民主價值觀決定一切”的論調更加有市場。另一邊,中國的迅猛發展向世界證明:一個奉行社會主義政治體制的國家,實現了經濟騰飛的奇蹟,同時推動中國市場經濟發展,並使之更加深入地融入世界經濟體系。西方學者不得不承認,中國的政治體制顯然並沒有阻礙經濟的發展,和一些實行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中國家比較,中國經濟體制的轉換和宏觀調控來得更加迅速和有效。接下來人們開始談論有關中國崛起的話題,也有人期待着中國市場經濟的成功,將最終推動中國向西方價值觀靠攏。邏輯是,目前世界通行的市場經濟模式,必然要與自由民主價值觀相匹配。 

美國輸出軟實力 

  美國軟實力説的依據是,如果一個國家是成功國家,那麼他的軟實力就具有榜樣的力量,為其他國家所效仿。問題在於,假若一個國家的軟實力和硬實力皆具優越性,代表先進的力量,是否就一定為所有國家所接受?或者就可以毫無障礙地輸出到任何國家?這又是一個大課題。 
  一個國家是否接受由外部輸入的價值觀體系,取決於許多因素。歷史文化傳統、宗教信仰起着重要甚至是決定性的作用。基督教進入中國幾百年,基督教與中東伊斯蘭教衝突的上千年歷史,都無一例外地説明了價值觀移植的巨大難度。美國布什政府在武力推翻薩達姆政權,決定對伊實施民主體制移植時,曾提到美國二戰後對日本、德國實施民主化改造成功的例子,同樣不足以説明價值觀移植是可行的。德國且不論,單説日本,倘若沒有19世紀明治維新的基礎,很難想象日本會輕易接受一部外來憲法。明治維新是主要由內部矛盾尖銳化引發的改革運動。如果説外部的影響,就是當時先進生産方式開始輸入日本,促進其內部生出與之相適應的資産階級價值觀。 
  軟實力和硬實力的提法,與馬克思意識形態和生産力關係學説有相似點。但美國的軟實力説的着眼點,是為了輸出美國式的價值觀體系,並服務於美國的戰略利益,而這也正是它與馬克思有關學説的重大區別所在。馬克思強調的民主意識形態,是生産力和生産關係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産物。可以理解為,一個國家的民主意識形態不是靠外部輸入,而是內部發展的結果。最為現實的例子,就是美國在伊拉克移植民主的失敗。可以預測未來的伊拉克體制絕不會是美國希望的面貌。伊拉克會有選舉制,會有政黨政治,但已經是走樣的形式。伊拉克的未來只能是中東現實環境的産物。 
  美國的“軟實力”服務於美國的國家戰略利益,是美國價值觀輸出的另一個障礙。旦凡美國振振有詞地遣責暴政和專制時,總會有人質疑美國的真正意圖:名為推翻暴政,實則為了控制某個國家,要麼該國家地緣政治地位很重要,要麼盛産石油。實用主義一直是美國對外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遠的不説,如果將美國打伊拉克解讀為阻止伊拉克發展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不過是推翻其政府的藉口的話,那麼對伊拉克實施“自由民主”改造不過是掩蓋布什政府企圖控制伊石油資源的藉口。同理,也可將“民主國家間不會打仗”解讀為:實行民主的國家是保障美國石油安全的最佳方式。由此可以斷言,價值觀輸出和實用主義的政策正在將美國推向前所未有的戰略困境。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