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記者近日到長三角地區採訪,聽到了一些幹部的牢騷話:現在工作壓力最大的是招商引資,可費盡千辛萬苦好不容易把項目招來了,又常常無地可供,讓他們左右為難。按照他們的意思,既然上邊如此重視工業化、城市化,那麼就應該有相應的配套措施,作為效益較低的農業理所當然地要為“兩化”讓路。
正是在這一思想主導下,儘管中央三令五申要實行最嚴格的土地保護制度,但仍阻擋不住“世界工廠”的無限擴張。伴隨着推土機轟隆隆的聲響,大片大片的糧田湮滅在鋼筋水泥的叢林中。
毫無疑問,實現工業化、城市化是中國走向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但這決不意味着農業就可以被忽略甚至可有可無。農業與工業、城市的關係,是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關係,而不是主與從的關係,可以不講代價、無限度地為後者“讓路”。中國是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解決農業問題只能立足於自給,不可能寄希望於外援,因此,農業自身的現代化,與工業化、城市化有着同樣異乎尋常的重要意義。
值得警惕的是,現在不少幹部對農業生産特別是糧食生産表現出一種盲目的樂觀情緒,認為“糧荒”是很久遠的事,是別人的事,離我們很遠。如此心態很危險。我們的鄰國日本,政府寧願讓農田拋荒,給農民補貼,也不願將土地挪作它用,因為他們深知“藏糧於土”的道理,擔心“糧荒”的時候,不能恢復種植能力。再看韓國,政府專門設立了“水稻節”,以示對農業的重視。
與之相反,我們的一些幹部卻唯恐與“農”字沾邊,因為在他們的眼裏,“農”字意味着落伍。還有的幹部認為:“可以讓中西部地區多搞農業,讓東部地區多搞工業,打造‘世界工廠’,這樣就實現了合理布局。”這種想法,也是天真幼稚的。
要把農業真正擺到“基礎”的位置,最根本的是要讓每個地方領導幹部克服狹隘的地方思維,從國家利益的角度,認真思考糧食安全的問題。要做到這一點,除了要進一步對幹部進行科學發展觀的教育外,還需要幹部政績考核機制的調整與配合。
發展好現代農業,也是廣大農民奔小康、構築和諧社會的需要。對大多數農民而言,目前的主要收入還是來源於農業,可以説農業既關乎國家的糧食安全,又關乎農民的飯碗,忽視不得。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