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分高校‘破産説’言過其實,教育不會成為第二個國有企業。”教育部部長周濟日前&&,目前我國高校在校人數是過去的5倍,因此必須進行基礎設施建設,“應該看高等教育固定資産增加多少,現在我們固定資産增加了5000多億元。”不過,教育部要認真對待高校現存的貸款問題,“這些問題將會得到逐步解決。”(3月18日《北京晨報》)
在人們印象裏,大學上有國家撥款,下有學生交費的支撐,雖説不是富得流油,但也高枕無憂,不至於窘迫到破産的境地吧。實則不然,中國社科院一份調查顯示,2005年以前,我國公辦高校向銀行貸款總額達1500億元到2000億元,有關專家認為:按照嚴格的財務核算制度,一些高校其實已經破産。因此,今年兩會期間,“高校破産”成了代表委員們深深的擔憂。即使在目前的體制之下,我們的大學不可能破産,但讓大學在理念上先“破産”——樹立一種破産意識和破産危機,不行嗎?
大學理念是對大學的本質、功能、發展規律的哲學思考和理性認識,決定大學發展方向。大學理念上的“破産”,應該而且必然先於大學財務上的破産。我們恰恰缺乏大學可以破産、可能破産甚至應該破産的大學理念,陷入了“公辦高校不會破産、政府是其高額債務最終的責任承擔者”的思維盲區,公共財政似乎成為了高校的任意“提款機”。於是乎,出於政府財政最終買單的預期,銀行大膽地放,高校大膽地貸,很多高校寅吃卯糧,瘋狂借貸,拼命擴張,極盡奢華,大搞政績工程,有的高校已經走上了“盲目貸款→財務危機→不良貸款→財政負擔”的惡性循環之路。
可以預計,在中國現行的體制下,銀行(尤其是大型國有銀行),不論有多少壞賬,也不會破産;大學(尤其是重點大學),不論欠下多少債務也不會破産。銀行與大學不會破産,而壞賬卻在飛速增加。一旦風險引爆,政府只有拿納稅人的錢來填平。在一些地方,政府已經為此買單。高校債殤、政府買單的後果,勢必要降低財政資金用於公共服務的投入,也就影響了民眾對於財政提供的公共産品的享用,或者使高校學費進一步提高或變相提高,加重公眾的負擔,或者維持原學費標準,壓縮高校資金投入,減少教學科研經費,降低教學科研質量,從而引起社會公眾和輿論的不滿。假如把這種高校債殤、政府買單的後果上升到法律層面來審視,無疑是侵犯了民眾的利益。民眾有權質疑:對於財務危機四伏,甚至資不抵債的高校,為什麼不可以破産?
其實,大學有債務並不可怕,最可怕的就是高校摸準了政府不會坐視不管,沒有絲毫的破産危機而為所欲為。高校破産將來一定會發生,至於何時,決定於政府的財政極限在什麼地方。如果有一天,我們的財政、我們的體系承擔不了高校龐大的負擔時,必然就會出現高校破産。
因此,早點把高校的破産風險捅出來能發揮很多預警作用,否認只會縱容某些高校加緊製造需要政府財政為之填補的窟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