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進入2007年以來,媒體、坊間談論股市“泡沫”者眾,關於“泡沫”的言論不絕於耳,有的來自投資銀行分析師,有的引於政府官員,經濟學家也有各種見解。
其中,尤以兩個重量級人物的參與引人注目,其一是被稱為投資大師的外國人羅傑斯,其二是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成思危先生。兩個人發表了中國股市有泡沫的言論後,似乎A股應聲下跌。而2月5日,高盛發表的經濟分析報告則認為,中國股市的“泡沫論”並不成立。報告&&,中國股市上漲基於基本面的支撐,近期的牛市是由實際利率偏低、人民幣被低估、非市場化的供給等因素推動的。
近幾年,媒體上不乏見到“泡沫”兩字,只不過焦點從樓市和書畫拍賣市場轉向了股市而已。前兩個市場與股市的區別在於,後者需要的資金門檻更低,流動性更快,參與者更廣,社會影響更為劇烈。如果説樓市和書畫拍賣市場還有自住和收藏的真實需求,那麼股市中買賣股票者幾乎都是賺取差價的投機客。但是,當大家都在談論泡沫並受“泡沫”論的影響時,卻並不太了解何為泡沫。
其實,作為對實體經濟的估值差異,泡沫並沒有那麼可怕。泡沫往往和繁榮如影隨形。在連續多年的高速增長和本幣緩慢升值雙重推力下,人們通過資産升值獲得收益的可能性大為增強。近年來,中國資産價格上漲帶來的巨大收益在房市和股市上都得到了顯著表現。而中國的利率又如此之低,在這種情況下,人們預期資産漲價實為理性行為。中國的銀行積聚着16萬億元的個人儲蓄,儲蓄資金轉換為資産,又必然進一步推進資産價格的升值。當人們逐漸嘗到甜頭形成一種理性預期,“非理性繁榮”便不可避免。
去年A股市場以130%的漲幅令人驚嘆之後,今年元月份以來攪動起的全民炒股(包括買基金)風潮就更加猛烈。根據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中的權威定義,泡沫經濟的重要特徵之一就是“一種或一系列資産在一個連續過程中陡然漲價,開始的價格上升會使人們産生還要漲價的預期,於是又吸引了新的買主——這些人一般只是想通過買賣牟取利潤,而對這些資産本身的使用和産生盈利的能力是不感興趣的”。如果按照這個定義,在實體經濟的快速、穩定增長前提下,泡沫只是一種套利的形式,是價格圍繞價值波動的表現形式。
比泡沫更重要的是泡沫對人們行為直至對社會文化的改變。古諺有雲,“富貴險中求”,中國向來有賭博經濟的文化土壤。這種賭博經濟一旦形成氣候,對個體行為很難約束。泡沫廣泛存在形成賭博經濟,並成為社會的一種泡沫文化,這不但會影響個體的行為模式,也對社會的激勵機制起到負面作用,更對傳統的價值觀構成衝擊。
賭博經濟的問題涉及整個社會的激勵機制,與微觀個人和企業組織相聯,這也能解釋道德風險的惡化。筆者曾就日本經濟十年停滯的原因,請教過一位金融學家,他的答案恰恰不是投資過熱、金融自由化、日元升值等,而是認為根本在於日本微觀層面的激勵機制出了問題。在這種賭博經濟氾濫年代,許多人喪失了務實態度和創新精神,而樂於在投機生意中牟利。而那些踏踏實實幹的人們,也確實因為更少地享受資産上漲帶來的好處而為人恥笑。這一旦成為文化深入到人們的行為,整個社會的創造力大受影響,也使價值觀以及商業倫理、敬業精神受到嚴重衝擊。
中國股市熱浪滾滾,形成了壯觀的全民炒股高潮,在這個時候,比警惕泡沫更重要的是提防賭博經濟,此種趨勢一旦形成氣候,侵蝕的不僅是財富,而且是一個民族很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創富動力。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