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性過剩為發展直接融資創造良機
    2007-02-06    巴曙松    來源:證券時報

  在國際貨幣過量發行下,流動性過剩是全球性問題。具體到中國,要準確認識流動性過剩的概念,當前可以從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來理解。宏觀方面所説的流動性過剩,其直接推動因素是持續的貿易順差和外資流入帶來的外匯儲備的迅速增長。微觀上,如果從居民資産結構層面上分析的話,實際上真正推動目前股市上揚的力量來自居民資産結構轉換帶來的市場流動性,原來的存款現在轉換成基金、股票和債券。這種轉換,對於市場是個很大的推動作用;在股權分置改革之後,市場信心的恢復推動的這種資産形式的轉換,對市場來説是主要的推動力量。不能混淆宏觀與微觀這兩種流動性,否則就會得出錯誤的政策建議,例如,在應對流動性推動下的資産價格上升時,實際上央行所能夠控制的流動性是有限的,寄望於通過貨幣政策來調控資産價格上升幾乎是不太可能的,關鍵還是要增大優良金融資産的供給,保護投資者利益來維護這種信心。
  所有流動性過剩的國家可能都有一種傾向,都希望自己保持充足的流動性,而希望別人來承擔這種責任和後果。中國如何降低流動性過剩呢?

宏觀上要設法降低儲蓄率

  流動性過剩從國際收支角度看似乎是貿易順差和外資流入推動的,從經濟學角度來説是儲蓄率過高。因此要降低流動性水平就要從降低儲蓄率角度入手,其中的幾個選擇,或者是容忍更高的投資,或者是降低儲蓄,否則外貿順差還會很大。第一種選擇暫且不談。剩下的選擇是把儲蓄率降下來。
  目前形成國民儲蓄包括政府儲蓄、企業儲蓄和居民儲蓄三個主體。自1995年以來,隨着消費信貸的啟動,實際上居民儲蓄佔國民儲蓄的比重是穩中趨降的,特別是隨着市場主流消費群體的年輕化,其儲蓄結構有很大的變化,消費信貸買房、買車,其儲蓄率是趨降的;當前真正的難點是降低政府和企業的儲蓄。稅收持續增長幅度大大高於GDP的增長幅度,使得政府集中了大量的政府儲蓄;企業儲蓄也是增長較快的,以央企為例,隨着國企改制,企業把大量的包袱給了社會和政府,改制後的國企有了更高的盈利能力,2004年年央企利潤4907億,2005年6276億,2006年7546億,增長幅度很快,形成了企業儲蓄的明顯增長。
  要降低這兩部分儲蓄,就要提供條件將財政儲蓄和企業儲蓄降下來,或者通過適當的制度安排,轉化到為居民提供好的社會保障體系(養老、醫療、教育)上來,免除居民為了養老、醫療和子女教育而作的大量預防性儲蓄,從而推動居民儲蓄的下降和消費、內需的上升。
  為了降低政府儲蓄,實際上涉及到眾多的利益關係的調整。我們一方面強調要減少財政的直接投資,把財政轉型為公共服務性財政、把政府轉型為公共服務性政府,這是一攬子問題,涉及到各部門的利益協調,涉及到公共財政的定位;另一方面,從企業儲蓄來説,應當把國有企業的收入納入整個預算體系來,也就是國有資産的經營預算制度,以便對其資金的運用、分配、再投資等進行規劃。國家是這些企業的股東,給股東分紅是股東權益的表現;長期不給國有股這個股東分紅,本來就説明了所有者缺位的狀況,這也容易導致央企在賺了很多錢之後,現金流充足,看到什麼熱投資什麼。

改變金融結構和發展直接融資的良機

  流動性過剩既是壓力又是機會。我們現在過多看到的是負面影響,那麼我們從正面看,目前的貨幣環境也促成了發展直接融資和調整居民資産結構的機會,並且我認為這個機會是難得的。我們一直想發展直接融資而發展不起來,這就使得整個金融系統的風險仍然集中在銀行,銀行又是經濟周期特徵很強的行業,在經濟衰退時期往往容易産生大量的壞賬,累積在銀行體系的壞帳是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的關鍵。過分集中在銀行體系的融資結構非常脆弱。所以必須推動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的多樣化,這樣的融資結構和經濟結構才可能是富有彈性的,才有靈活性,才能應對各種衝擊,例如美國經濟從“911”事件中很快恢復,與其多元化的融資渠道選擇是密不可分的。
  之所以説現在是十分難得的調整融資結構的機會,是因為,首先,過剩的流動性需要大量的投資渠道和融資産品來吸收,對金融工具的需求很旺盛;第二,從銀行層面來説,一系列日漸嚴格的監管制度會促使銀行將其一部分儲蓄轉換為金融産品。資本的約束和嚴格的監管使得銀行不可能繼續依靠原來的過快的貸款擴張獲利,而必須跟其資本金相適應,將一部分儲蓄轉換為貸款以外的金融産品,發展所謂中間業務,不佔用資本金。銀行從單一依靠貸款獲取利差的經營模式轉變為尋求貸款利差和中間業務收入相匹配的模式,也推動其業務結構的多元化;再加上中國金融機構的多元化經營,也將成為從機構層面推動居民資産結構調整的力量。
  從需求方來説,居民的資産結構調整一旦啟動,就會形成一種趨勢,這種趨勢的力量之大,短期內往往不是貨幣政策或者什麼其他的管制政策所能調控的。例如,現在監管機構可能傾向於對基金的發行進行控制,但是實際上居民可以通過購買已經成立的開放式基金來入市,也可以直接入市。真正有意義的,此時實際上是投資者教育和對投資者利益的保護,讓投資者真正了解這個市場,不要把基金當作儲蓄或者債券。在此基礎上,這也正是多種金融産品加快上市、優質企業上市、企業債發行、保險市場發展的良機。我們還預計,2007年將繼續是基金、企業債、資産證券化等實現大發展的時機。
  所以,我們不能僅看到流動性過剩對中國經濟的負面影響,還要看到,這也意味着直接融資發展的重大機遇,意味着中國融資結構調整、居民儲蓄多元化快速推進的時代到來了。

(作者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博士生導師)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