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城市人口準入制度的靈魂都是歧視
    2007-01-24    作者:連岳    來源:瀟湘晨報

  1月19號,BBC有條相當有意思的新聞:在美國紐約最繁華的麥迪遜大街上(這裏曾經雲集美國的重要廣告公司,因此現在“麥迪遜大街”成為廣告業的代名詞),一家經營古董家具的商店“卡肯”(Karl Kemp),狀告四位長期盤踞其門店之外的“無家可歸者”——説難聽一點,就是乞丐——隨地小便、任意吐痰、酩酊大醉;“卡肯”稱對他們的生活方式並無惡感,只是他們影響了自己的生意,許多顧客望而生畏,因此造成的損失可能高達百萬美元,畢竟店裏一對燭臺都值7000美金。要讓中國讀者好一點理解這件事情的話,可以做個類比,這就相當于四位中國乞丐賴在上海的“外灘號”門口不走。
  讓“卡肯”相當不滿的是,法庭在早些時候就授權紐約市政府將這些乞丐勸送到20個街區之外的安置所,那裏條件比大街上好多了,可以解決基本的溫飽,但是碰上四位仁兄就是不願意去,市政府就一點手段都沒有了,它們沒有使用強力對付無家可歸者的權力。無産者無畏,他沒有什麼可以失去,你又有什麼招?當然,美國的無産者可能更有力量一些,換作效率高一點的政府,允許“卡肯”的保安衝出來揍他們一頓,執法部門再來個鐵籠車載走,無産者只要怕痛怕死,也會有所畏懼的。
  紐約比中國的城市更早城市化、更先進、更有影響力,這點可能多數人會承認,但是它們解決不了四位乞丐的空間移動問題。用素質論來説,乞丐是素質最低的市民;用戶籍來説,他們就像活死人,甚至沒人知道他們的名字;用GDP來説,他們只會造成負增長;用社會資源來説,他們純粹是在浪費;用治安來説,他們是犯罪的隱患……用任何中國人熟悉的、慣用的、新鮮的標準,乞丐都是屬于必須排隊的一類人。那麼多想自稱為中國紐約的中國城市,也許更應該從這條新聞中知道,成為最重要的城市並不需要限制公民的自由。
  我們這兒限制人口自由流動的重心在于對進入城市的人進行資格審核,已經松動的戶籍制度和消失的收容審查制度(願孫志剛在天之靈安息),原本就是城市大門上的門神。但是在超常的城市化進程中,我們的城市普遍出現治安惡化、就業艱難、生活壓力加劇、文化傳承斷裂等城市病,這些多數源于城市管理者無能、失誤與獨斷的惡果,反而奇怪地歸罪于人口自由流動的微小進步,從管理者到各類學者,又開始熱衷于提出各種人口準入標準,托辭還挺美的:等我們的水準提高了,你們再來吧。你還真以為在放空的游泳池裏比劃好了,灌滿水你就是浪裏白條?
  任何城市人口準入制度,無論扮相多麼標致,靈魂始終是收審制度所代表的族群歧視與出生地歧視,是對自己的弱勢國民實施的隔離。中國的自由遷徙不是過了頭,而是遠遠不夠;城市所代表的希望、機會、文明是屬于全體中國人的,就算他成為一個乞丐,又有什麼所謂的?世界上若有某個國家的某座城市沒有乞丐或其他低素質的市民,裏面是清一色甄選出來的高級人物,並不能證明當政者有多麼牛,反而坐實了這是一個冷酷無知的化外之地。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