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大白菜緣何走不出歷史的輪迴?
    2006-12-04    葉建平    來源:經濟參考報
    這個題目,一度曾放下又拾起。倒不是擔心話説不好,而是覺得話題陳舊又沉重。
    20年前初到京城時,就發現一到冬天,大白菜總會堆滿家家戶戶的院子和涼&。空氣中瀰漫着的那種來自田野的清新氣味,確實給人印象深刻。人們當時管大白菜叫“愛國菜”,因為是政府號召買的,棵棵白菜都見證了市民那種拳拳之心。
    意想不到的是,“愛國菜”幾年就要吃上一回。今年入冬,北京、河北、山東等地的大白菜,一斤只賣到六到八分。有的市民於心不忍,乾脆到郊區以一棵一元的價錢,把錢“資助”到菜農手裏。
    其實何止大白菜。因信息不靈、預測不準和流通不暢導致的各種農産品局部過剩問題,現在依然困擾着廣大農民。多年來我們在農業生産和流通領域所進行的市場化改革,似乎收效不大,至少從種植大白菜的農民身上,我們還看不到應有的效果。這是白菜的問題過於複雜棘手呢?還是我們改革的速度跟不上趟?抑或改革的方向從一開始就錯了?
    先説農業生産。改革這麼多年,農民的許多生産活動今天仍然是靠經驗、個人判斷和一種類似於“彩民”的心理在維繫着。今年北京大白菜之所以價格低迷,主要原因就是去年大白菜賣了好價錢,郊區幾十萬菜農普遍增加了種植面積。在這裡,什麼錯季上市、機構預測、公司+農戶,幾乎都看不到任何影子。缺乏組織的菜農,只能各自為戰地在自己的土地上種着未來的預期。這種茫然和盲目,與其説折射了菜農那種宿命式的局限,不如説是對我們在農村多年“欠賬”的另一種形式的嘲弄。因為,在大白菜的生産過程中,保險沒有跟進去,冷庫等基礎建設沒有跟進去,深加工的産業鏈條沒有跟進去,政府提供的準確實用的市場預警也沒有跟進去。廣大農區如果連這些規避和轉移農業風險的基本“硬體”都不具備,你讓農民如何不茫然、不盲目?
    再説農産品流通。昔日叫“二郎神”,如今叫農村經紀人的農民商人,一度被政府和農民引為知己。不錯,在田地和餐桌之間,全國60多萬個農村經紀人確實起了很大的牽線搭橋的作用。他們是農村商品流通過程中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但是,農村經紀人畢竟也是商人。他們在某些時候、某些地方,也充當了坑農、“卡”農、欺農的角色。同時,由於其規模普遍過小,抵抗市場風浪的能力不強,所以也擔當不起搞活農産品流通的“領軍”重任。今年,北京郊區活躍着的1000多個農村經紀人,由於對北京周邊的市場不看好,又缺乏長途販運的實力,所以在堆積如山的大白菜面前,早已溜得無影無蹤了。
    可見,真正能解農民於水火、與農民共進退的,大概只有農民自己組織的各種農村專業經濟協會。從國外的情況看,這種對內能夠發布生産指令、協調各方生産,對外能夠尋找産品出路、維護農民權益的協會,已經成為農民從事生産和銷售的最佳組織形式。而在我國,這種組織形式雖然已有一定的發展,但覆蓋面不夠廣泛,機制也不夠靈活,功能和職能上也遠沒有達到應有的高度。
    所以,加快專業協會這種農業生産組織形式的建設,是我們向農村“還債”的另一種重要途徑,也應該成為新農村建設的一個重要內容。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