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筆者相信錯峰上下班可以大大緩解北京的交通擁堵。記得以前在電台做節目的時候,凌晨3:30上班,那是絕對的錯峰上下班了,路上連個人影都沒有,幾個月下來,覺得自己跟這世界沒了關係。某天上班時間正常了一回,走在前後左右都是人的大街上,竟感動的一塌糊塗。終於明白:人是社會的。
不過,最近北京交通管理部門在治理交通擁堵問題上,專拿錯峰上下班説事兒,筆者到覺得有回避矛盾、不作為之嫌。仿佛是説,對交通擁堵我們什麼招兒都使了,沒用。乾脆你們都別出門吧。
錯峰上下班,聽起來很美,説起來也順嘴,可實行起來就不是那麼輕描淡寫了。首先,中非論壇期間北京相對好轉的交通狀況應該是一個特例,是80%的公車停駛、40余萬輛私車成擺設、要求學校提前放學等一系列偏離日常軌跡的臨時措施換來的。為此許許多多人犧牲了正常的出行習慣。把成績的光環單單套在“錯峰上下班”頭上,不妥。既然中非論壇後有報道説,40萬輛公車停駛,基本沒有影響公務。為什麼不建議繼續封存多數公車呢?
其次,已經形成的相對一致的作息時間,是人類生活經驗積累出的慣性。人們需要在一個相對穩定的時間平台上工作、學習、生活和社會交往。因此,錯峰上下班遠不只是在職人員換換出行時間那麼簡單。你不再朝九晚五了,會給諸多相關行業、領域帶來不適應,它們也要跟着你“錯峰”,牽一髮動全身。
幾乎所有發達國家在道路交通管理上都有一套不斷更新的做法。最近就有報道説,英國擬在交通特別擁堵的路段,對機動車收取擁堵費。筆者認為,用錯峰上下班緩解交通擁堵,無疑是比較缺少想像力和人性化的手段之一。我們的城市管理部門應該在鑽研科學管理、借鑒優秀經驗、採用先進技術手段和逐步培養大眾文明交通意識等方面多下工夫,而不是簡單地“頭疼醫頭,腳疼醫腳”。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