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發改委對油價的解釋總遭質疑
    2010-08-19    作者:周太友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國家發改委價格司有關負責人日前對于網上流傳“國際油價下跌國內油價反升”質疑的解釋,反而引起了更大的質疑。為何發改委近年來對于油價的解釋,都廣遭質疑呢?筆者認為,除了解釋的理由令人難以信服之外,主要在于缺少一個明確合理的標準。
  首先,依據2009年5月8日發改委出臺的《石油價格管理辦法(試行)》,國內油價形成機制要“考慮平均加工成本、稅金、合理流通環節費用和煉油廠適當利潤等情況”。那麼,平均加工成本是多少?合理流通環節費用是多少?煉油廠適當利潤是多少?這些成本、費用和利潤的確定是否合理?對于這些國內油價形成機制中的重要環節,首先要説個明白。特別對于石油這樣的壟斷行業來説,更應該把錢賺的“合理”。
   此外,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説:“2008年國際市場油價一度漲至每桶147美元的歷史高點,但6月20日國內成品油價格上調後,國內成品油價格僅相當于國際市場原油價格每桶83.5美元,每桶低于當時國際油價近60美元。也就是説,國內油價從未達到每桶147美元的高點。”這種比較本身就缺乏合理性。應該以一個時期的國際油價和同時期的國內油價相比。不能只談國內油價漲幅遠遠小于國際市場漲幅,不談國內油價跌幅遠遠小于國際市場跌幅。那麼,國際市場油價低于每桶35美元時,國內的油價降了多少?
  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説:“如果扣除消費稅提高因素,目前國內90號汽油出廠價格相當于每噸6080元,比2008年6月20日提高後的汽油價格每噸6480元相比低400元。”先不説這種去除消費稅後的油價比較是否恰當,因為消費稅已經成為油價的一部分。而2008年6月20日國際油價是132美元,今年8月16日的油價是75美元。國際油價跌幅如此之大,國內油價卻幾乎沒有變化,又該做何解釋?
  有關專家表示,因為2008年6月還未實施新的定價機制,當時的國內成品油價格並未跟進國際油價的變動。所以此種比較方法難以説明問題。“但2008年下半年國際油價暴跌時,國內油價遲遲未下調也是事實。”此外,國內自産油的數量和成本是否也應該考慮到油價的總體制定之中?
  油價是關乎生産和民生的大問題,與經濟發展和民眾消費息息相關。對于社會各方與民眾對油價的關切和質疑,國家相關部門應該以公正負責的態度,認真分析,及時作出明確合理的解釋。簡而言之,我們呼吁,對油價的判別應該有一個明確合理的標準。
  相關稿件
油價孰高孰低不應變成“羅生門” 2010-08-18
油價漲多跌少的“誤解”怎消解 2010-08-18
回應油價漲快跌慢不該意氣用事 2010-08-18
油價“漲快跌慢”答案在“慎用詞”中 2010-08-17
國際油價回落農産品價格普漲 2010-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