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信部稱,新近頒佈的《鋼鐵行業生産經營規範條件》目的是通過聯合重組和淘汰落後,將目前800家鋼企減至200家左右。官方早在1999年已對鋼鐵業下達過限産令,在2004年“産能過剩”論上升到更高層面,並在2005年宣稱“須在兩年內淘汰1億噸落後鋼鐵産能”。據統計,2004年底我國鋼鐵企業數量871家,當年産量2.7億噸。目前鋼企數量約有800家,産量增至5.7億噸。五年多過去了,鋼鐵産業整合淘汰似乎進展不大,産量卻增長了一倍多。 類似情況不只存在於鋼鐵行業,國內不少行業的産能過剩同樣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久而久之,人們不禁會問,産能過剩何以會成為頑疾?是否真的是産能過剩?為什麼市場無力對此進行自發調節?首先,某些行業歷史上可能沒有産能過剩,是有關部門預測、研判失誤。比如,1999年我國電力過剩,隨後幾年叫停不少電力項目,2002年下半年以後全國電力供應卻持續緊張三四年;2004年就認為鋼鐵行業産能過剩,幾年後國內消費量卻增長一倍多。幾次三番重演“狼來了”的故事,個別地方政府和企業因此不再信任調控政策,逆調控而動,埋頭上項目、擴産能,嘗到了甜頭。2004年至2008年上半年,我國鋼鐵行業的利潤總額保持了可觀的年度增長速度。由於行業景氣度高,一般技術水平的産能,甚至是落後産能都乘虛而入。積累至今日,出現了真正的嚴重過剩。 其次,有關政策波動較大,導致企業無法看清未來市場的供需情況;有些政策還在一定程度上變相鼓勵企業擴産。今年鋼鐵行業嚴重産能過剩的原因之一是今年4月初開始進行嚴厲的房地産行業調控,影響了部分建築用鋼需求;而2009年的四萬億投資計劃又極大地刺激了鋼鐵消費增長。另一個原因是,今年7月取消40多種鋼鐵出口退稅;而在2009年4月國家提高了部分鋼材、鋼鐵製品的出口退稅率。即去年政策以刺激為主,今年政策以打壓為主。在産業准入政策方面,也是經常變化。仍以鋼鐵行業為例。2006年規劃淘汰200立方米以下的小高爐,2007年規劃淘汰300立方米以下,新頒佈的《鋼鐵行業生産經營規範條件》則規定,老高爐有效容積得在400立方米以上,2005年以後建設改造的得達到1000立方米及以上。 最後,由於要素價格被扭曲,各種類型的企業都傾向於靠産能擴張來獲得更好的發展,且很難因為市場原因而主動地關停並轉。眾所周知,我國的三大要素價格都偏低,資本價格(即貸款利率)對央企有優惠,存款利率經常低於CPI水平;土地,地方政府經常是半賣半送;勞動力成本也低,企業的環境成本負擔也少。在這樣的背景下,央企、地方國企為了政績與産值,願意擴産;民企覺得自己跟國企比,有制度優勢、成本優勢,沒有理由不擴産。此外,由於個別地方政府的保護,一些高污染、低技術水平的企業往往很難被真正地淘汰。此時,有關部門本可以統一理順要素價格,比如加息,卻又害怕降低經濟增速,誤殺其它企業,只好推出類似於精確制導的微觀干預,嚴控銀行給産能過剩行業發放貸款。按理説,企業、銀行都是市場主體,貸款、擴産與否,本該是它們自身根據市場情況而做出的理性決策,現在卻成了有關部門的長期職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