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4月20日晚10點,英國石油公司(BP)正在美國墨西哥灣作業的“深水地平線”號半潛式鑽井平台發生井噴着火爆炸,36小時後平台沉沒。這一事件不僅造成11條生命死亡,而且海底原油泄漏,形成大面積嚴重污染。兩個多月過去了,BP雖然嘗試了多種手段,但是問題依然沒有得到根本的解決。 暫時不談事態本身進展,更為長期的、同時也有很強緊迫性的海洋油氣開發走向何方,也是值得關注的問題。 原本,在此次漏油事件之前,世界石油界已形成共識:海底油氣特別是深海油氣將是未來世界油氣資源接替的重要區域。近十年發現的(超過1億噸儲量的)大型油氣田中,海洋油氣田已佔60%,其中又有一半是在(水深在500米以上的)深海。據國際能源署(IEA)估計,全球深海區最終潛在石油儲量有可能超過1000億桶。2010年深海原油産量可達850萬桶/日、4.3億噸/年,可滿足全球石油需求的9%。 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深水勘探起步以來,深海石油開發發展步伐日益加快,尤其是近年來在高油價的刺激、資源國有化浪潮的打壓下,自恃資金技術雄厚的石油巨頭成為“向深海進軍”的主力軍。其中,南美巴西沿岸的深水區、墨西哥灣以及西非幾內亞灣已成為世界深海油氣開發的三大熱點區域,被稱為深海油的“金三角”。 世界油氣峰值研究會主席阿列克列特(K.
Aleklett)對《第一財經日報》&&,這本身就反映了其他地區無油可採的現實。因此,他們不得不轉向“金三角”區域。 推動石油公司以身試險的動力可能來源於石油供給增長的乏力。全球石油産量已經連續幾年保持每天8500萬桶左右,而一些人認為,未來幾年也不會有大的增長。目前,世界上大部分的石油都産自上世紀中葉發現的油田。而近幾年的數據顯示,傳統石油資源已進入“平台期”,産量的增長乏力。因此,“走向海洋”成為石油業的必由之路。 在海上石油作業中,石油公司和鑽井平台供應商也從淺海走向深海。業內一般認為,水深5~500米的為淺海,500米以上為深海,其中1500米以上又被稱為超深海。此次BP漏油事件發生地就是在超深海。而出事的“深水地平線”的所有者通洋公司(Transocean)在出事前的報表顯示,該公司去年第四季度的深海鑽探收入同比增長了30%左右,達8900萬美元。相比之下,淺海油田開發收入卻同比下降40%左右,為4220萬美元。 在深海區,石油公司採取的作業模式是:由鑽井平台供應商(例如通洋)提供的“深水半潛式”鑽探平台“漂浮”在海裏,下連的輸油管道由特殊的複合材料製成,一直深入到500~3000米的海底。 “然而,你永遠都不能知道海底壓力有多大。”阿列克列特説,巨大的壓力是造成石油以不可預測的方式噴涌的首要原因。而且,水深1500米處溫度很低,石油被抽出海底時幾近沸騰,溫差時刻威脅着管道。除了高壓與溫差外,還要考慮颶風/颱風、地震、水流和其他海底活動的影響。“不可預知的事情太多。” 該研究會地質學家克勞斯 比澤爾&&,他們曾警告過有關方面,墨西哥灣可能會發生這樣的事故。“然而他們還是碰了不該碰的東西。” 比澤爾預測,如果石油公司繼續在深海開採石油,包括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州和佛羅裏達州的近海海域發生事故和災難的頻率將會大增。“雖然眼下我們還不能確定BP在此次事件中應當承擔多大責任,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這些公司始終堅定地拒絕對未來石油生産的可能性做出合理和現實的評估。” 此次出事的“深海地平線”鑽井平台的成本是5.6億美元。根據國際能源署去年的估計,深海鑽探每桶大約花費35~65美元。阿列克列特認為,這一成本沒有考慮到所有因素,而深海鑽探的真正成本可能比現在實際付出的要多得多。他還認為,此次事故後,各國政府很可能會提高安全技術要求,由此開發成本也會相應提高,這就意味着深海石油的利潤回報將大打折扣。 不過,按照阿列克列特的觀點,即使花費巨大成本,深海油本身也有枯竭的那一天。他認為,深海石油的産量可能最早從2011年就將不再增長,達到峰值。 全球海洋石油特別是深海石油將會走向何方?這對世界海洋石油工業、特別是剛剛在深海“試水”的我國海洋石油工業來説,都是一個必須面對的重大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