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市場共識 房價才會“軟着陸”
    2010-05-18    作者:孫立堅    來源:上海證券報

    中國目前迫切需要找到一個健康可持續的為社會大眾帶來財富增長的發展方式,既然房地産市場做不到,就更應儘早釋放這個市場積累起來的越來越嚴重的價格泡沫風險。現在需要拿出智慧,緩解通脹預期,擠掉資産泡沫,讓投資回到“高收益高風險”的常理中來,讓産業資本和金融資本回到會給大眾帶來健康可持續收益增長的經濟建設中去。

  溫總理最近在天津考察時直言當前宏觀調控面臨兩難。他在強調堅持適度寬鬆貨幣政策的同時,再次表達了中央堅決遏制部分城市房價過快上漲的決心。這也能看出,今天中國房地産市場的“風險釋放”依然非常困難。我認為其中一個明顯特徵,是上下沒有形成共識。甚至在某些方面,一些領導和部分專家的對“平抑樓價”的見解,很值得商榷。
  觀點一:增加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供給可平抑房地産價格過快上漲的態勢。
  這是把兩個不同性質的問題混為一談了。因為今天房地産價格上漲是人們追求財富增長的利益驅動所導致的結果。也就是説,只要市場有充裕的流動性需要將它有效地“管理”(並不一定是銀行的流動性),只要人們對未來通脹的預期不減,只要房地産市場的高收益具有可持續性,那麼,人們把收入轉變成房産的衝動就絲毫不會減弱。這是房價上漲最大的剛性需求!對今天處於人均收入還只有後3000美元的社會發展階段的中國來説,因為社會保障的後顧之憂無法有效緩解,社會大眾完成財富積累的衝動不容忽視。只是人們追求財富過程中看到了地方政府利用批發土地獲益、開發商偷工減料唯利是圖、“不勞而獲”的行為,對此發出了嚴厲的譴責。但這個強大驅動力的存在,大家靠房地産這個唯一的大眾投資渠道“賺錢”的性質,不會因為政府增加有限的土地供應而會有實質性改觀。而且,看似為了增加消費能力而實施的工資增長計劃,也不會改變“省吃儉用”的狀況,剩下來的資金也照樣會因為需要完成財富積累而投資到樓市中來。
  總之,只要大眾資金源源不斷地進入(可供投資的)房地産市場,房價就會一直漲上去。何況現在政府所構思的土地的出讓和住房供給的增加只是解決百姓居住問題,絲毫無法影響到人們通過投資房地産來積累自身財富的強烈願望!除非房地産市場“只有收益沒有風險”的格局真正被打破,從而回到金融投資的基本原理中:(從長期來講)高收益一定面臨高風險,否則這個市場將是扭曲的,一定會走向崩潰。今天買房出於純粹消費動機的人越來越少,投資目的進場的人越來越多。甚至“産業資本”和“國外游資”都在進入這個本不容許它們進入的市場!
  觀點二:中國經濟的發展目前離開房地産市場的繁榮很難持續。
  這是把“因”和“果”關係顛倒了。的確,城市化和國際化會出現房價上漲的態勢,但它應是中國經濟健康發展的結果之一。如果一個國家把主要資源投入到一個以金融投資目的為主的房地産市場,以其作為發展動力,滿足暫時在經濟基本面較好階段所表現出來的對GDP增長有積極貢獻的局面,那就等於完全是在利用“藥效發揮的階段”來麻醉自己。如果今天這場游戲參與者還包括本不應該興師動眾加盟的地方政府、非金融企業和支撐中國經濟命脈的銀行業,支撐中國經濟發展的健康活力的“可持續性”就會大打折扣。最後,如果因為不敢接受他們所認為的“惡果”出現,只能現在想方設法維持原狀;那可真會出現了沒有房地産市場繁榮,經濟就會帶來硬着陸的結局!
  如果地方政府現在真的像社會所説的那樣,離開了土地批租的權力就沒有生存的空間,我們的企業無法找到能與房地産媲美的商務環境,銀行經受不了房地産市場的調整(連改變惡習的體力都已經不存在了),那麼,中國實體經濟只好維持現在的原狀——中央政府搞經濟(無法退市),地方與市場爭財富(挺房價),這樣下去,後果不堪設想!
  觀點三:中央政府抑制房價的決心和力度決定中國房地産市場和中國經濟未來的命運。
  聽上去不錯,但細想一下,這樣的宏觀調控還是治標不治本。我非常同意溫總理最近在天津視察時再次強調的“標本兼治”的做法。因為不治標,治本的環境就不存在,治本的代價就會很高,效果也會大打折扣。因為今天問題的本質是中國社會還沒有看到讓大眾未來安心生活的前景,社會保障、通脹壓力、經濟增長等等都讓大家急於通過尋找安全投資的渠道,盡快積累更多的財富,給自己和家庭買好“終生的保險”。所以,民生的這一財富積累的問題不解決,房價下來,還會出現“金價”大漲,資本市場泡沫,甚至出現子虛烏有的“大蒜泡沫”。
  提供安居環境固然重要,但是,應該看到更為關鍵的是人們因為沒有財富積累而對未來所産生的心理恐慌。有專家説,先通過扶持房地産市場讓大眾完成財富積累,然後再進一步結構調整,不是更好?問題是這樣做,隨之而來的就可能是中國經濟産業的空洞化。你想,房地産市場投資最沒有風險、收益又最高,這樣“好”的機會,哪怕投資准入門檻較高,人們也會拼命設法往裏拱。這也就是為什麼民眾會對央企圈地、地方政府高價拍地、炒房團大手筆購房等現象表現那樣強烈的情緒的原因。一句話,只讓少部分人參與財富積累,是根本不可能的,而且也會製造更為嚴重的貧富分化。中國目前迫切需要找到一個健康可持續的為社會大眾帶來財富增長的發展方式,既然房地産市場做不到,就更應儘早釋放這個市場積累起來的越來越嚴重的價格泡沫風險。
  因此,現在需要拿出智慧(比如,收縮銀根、導入物業稅等),緩解通脹預期,擠掉資産泡沫,讓投資回到“高收益高風險”的常理中來。儘管這樣“調控”也還是治標,但畢竟這可以讓産業資本和金融資本回到或扶持會給大眾帶來健康可持續收益增長的經濟建設中去。
  分析了上述觀點,我想説的是,今天在如此強烈的投資衝動面前和市場化程度已很高的情況下,政府要讓房價“軟着陸”是何等的艱難!除非市場不再提價,甚至“部分讓利”,尋求一個雙方都願意接受的“那什均衡”。但問題是,這樣“不出現大跌”的結果,實際上做得到嗎?

(作者係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金融學教授)

  相關稿件
房價過快上漲勢頭得到遏制言之過早 2010-05-14
[博客]房價過快上漲勢頭得到遏制言之過早 2010-05-14
調控房價別把眼睛盯在收稅上 2010-05-13
房價下調不會擊倒銀行 2010-05-13
房價高歌猛進是起死回生還是迴光返照 2010-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