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遷時代 短命建築如何支撐民生
    2010-04-09    作者:李妍    來源:中國網

    70年後,我們的房子屬於誰?這是《物權法》後,很多公眾都關注的問題。而現在,這種有關房屋所有權時限的擔憂可能提前。住建部副部長仇保興近日透露,中國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築量最大的國家,但這些建築只能持續25-30年。據資料顯示,英國建築的平均壽命達到132年,美國的建築平均壽命達74年。(4月6日 中國日報網)

  等不到70年住宅土地使用權大限來臨,房屋就已提前宣告“報銷”,這大概是耗盡一生積蓄,以為在二三十年後總算能還清一身債務,樂享私産的房奴們,所面臨的最不堪的結局。住建部的説法很“環保”、很“低碳”:我國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築量最大的國家,每年20億平方米新建面積,但只能持續25-30年。如此短壽的建築將每年産生數以億計的建築垃圾,帶來巨大的環境威脅。這是從環保維度對中國建築的質量問題進行關注,它當然值得我們去審視。但建築質量問題中最核心的民生乃至私産權利問題,卻不應該在環保的聲場中被忽略。
  當一個國家的建築壽命只能持續25—30年時,這不僅意味着無數指望在還清房貸後,能夠安然享有房屋私權的公眾,極可能在房屋質量大限到來之後,又面臨一場聲勢浩大的拆遷大戰,甚至被迫輾轉異地做起第二輪房奴;因建築質量問題引致的房屋安全風險,同樣也可能將公眾生命安全置於危險的境地,而倘若建築質量問題果真在二三十年間頻現,其中的公眾生命乃至私産權利受損又該是幾何?殷鑒不遠,此前的樓倒倒、樓脆脆等案例,似乎正是短命建築損害公眾權利的最佳喻示。
  而倘若將對短命建築的審視延伸到建築質量之外,就會發現,房屋的短命遠非建築質量本身所能涵括。正如住建部建築節能與科技司司長陳宜明所坦陳的那樣,政府的盲目拆遷也是中國建築業面臨的難題。倘若回顧一下時下轟轟烈烈進行的拆遷故事,從使用不到一年即面臨拆遷的“史上最短命”小學拆遷風波,到揚州偷賣地,八年不到的小區面臨拆遷,有多少短命的建築又不是和拆遷直接相關?
  在這個拆拆建建意味着GDP飄紅,騰挪轉手意味着土地升值的時代,城市規劃幾乎無不為地方政府經濟效益和官員政績服務。附着於土地之上的經濟利益,被直接換算成了地方財政收益,於是那些身處城市中心的建築,自然在這种經濟算計中短命地倒在了拆遷的鋤頭之下。而城市規劃又往往服膺於權力者的個人喜好和政績考量,缺乏持續性的城市規劃,使得公眾只能在不斷調整變更的城市規劃中隨波逐流,建築也只能在這不斷變化的規劃中建了拆、拆了建。
  這種基於經濟逐利和權力利益的考量,最終從另一個層面導致了中國建築的短命。而這種來自權力層面的短視態度,又直接作用於開發商,致使本就以收益預期為目的的開發商,更加忽視建築質量,最終導致了建築不到幾十年就在規劃中被拆、建築質量只能支撐二三十年的惡性循環。
  很長一段時間,有一種説法稱,中國建築之所以用不到幾十年就被拆,緣於中國人對建築設計建造的不自信。其實根子的問題並不是不自信,而是太自信。權力者自信能通過對城市建築的不斷推倒重來,獲得經濟與政績效應;開發商也自信能通過不停的拆拆建建,獲得更多的資本增值。當城市建設只是服務於這樣的因素時,民生自然在這些不斷推倒的房屋中斷裂,而附着於其上的公眾權利卻早已被湮沒在滾滾的城市建設浪潮中了。

  相關稿件
拆遷的夢魘人人有 2010-03-19
株連式拆遷緣於“權力通吃” 2010-02-23
政府主導"肥瘦搭配" 市場化操作拆遷戶滿意 2010-02-05
上海高行鎮曝蹊蹺拆遷 2010-02-04
“新拆遷條例”有綏靖之嫌 2010-02-01